正文 第68章 施惡白皮書(1)(2 / 2)

唐中宗李顯在他複辟後列出過一張27人的酷吏名單,索元禮、周興、侯思止、來俊臣……這裏每一個名字,都背負著數千條人命。他們是武則天權力征途上最忠實高效的鷹犬,隻需要主子的一個眼神、一個暗示,他們就會像餓狼瘋狗撲向目標,對武則天的政敵或潛在政敵實行肉體消滅。

一個人的名和姓,其實對他們來說已經變得不重要了。他們是死神的代稱,那森冷陰鶩的黑色之翼鬼魅似得劃過帝國的暗夜長空,就連地獄裏的閻羅鬼判也會為之顫栗。有人說,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同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曆史在迎接新的權力格局誕生的時候,腥風血雨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更何況這一次迎接的是一個女皇的誕生。

人類在殘害同類這件事上,將想象力用到了極致。貝卡裏亞說:“縱觀曆史,目睹那些自命不凡、冷酷無情的智者所設計和實施的野蠻而無益的酷刑,誰能不怵目驚心呢?目睹幫助少數人、欺壓多數人的法律有意使或容忍成千上萬的人陷於不幸,從而使他們絕望地返回到原始的自然狀態,誰能不毛骨悚然呢?目睹某些具有同樣感官、因而也具有同樣欲望的人在戲弄狂熱的群眾,他們采用刻意設置的手續和漫長殘酷的刑訊,指控不幸的人們犯有不可能的或可怕的愚昧所羅織的犯罪,或者僅僅因為人們忠實於自己的原則,就把他們指為罪犯,誰能不渾身發抖呢?”

文明元年( 684年)秋天,帝國迎來了一場叛亂,叛亂者是初唐名臣李績(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叛亂的原因,按傳統史家的說法是“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因而為自保而發動。這是一場旨在反對武則天稱製的叛亂,這場叛亂因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而聞名於史。“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據說武則天在看完檄文後不僅沒有震怒,反而驚呼駱賓王的驚世文采。她半真半假地指責帝國官員選拔人才不利,居然錯漏如此天才良吏。

徐敬業起兵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武氏家族勢力增長,朝中的權力格局發生變化隻是其中之一。徐敬業借題發揮不過是為了贏得天下民心,如果沒有一個正統合法的理由,這場叛亂就是一場禍國殃民的篡逆,誰也不會跟著一個不得人心者鬧革命。雖然說,鬧革命是褲腰帶上別著腦袋的事,可人人都想革別人的命,留自己的命坐天下。篡逆則不同,它是先天缺乏正統性和道德原則的事,不符合當時已經深入人心的儒家傳統思想和部分士人集團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