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濠州因為被圍得太久,城裏的軍士已經死傷過半,糧草嚴重缺乏。朱元璋就偷偷返回懷遠用鹽換了些米,補給郭子興的部隊。幾個月後,朱元璋再次返回自己老家招兵買馬,“倡農夫以入伍”。
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朱元璋就在家鄉拉起了一支隊伍。隊伍雖然隻有區區七百多人,但對於朱元璋來說,卻意義重大。郭子興也非常滿意,將朱元璋提拔為鎮撫。可朱元璋此時的心態已經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他通過這一段時間的觀察,判斷郭子興是難成大事的主。朱元璋覺得該到了自己離開的時候,他把那七百兵丁交給別人帶。自己隻帶領徐達等二十四名親信離開了濠州,南下定遠,去開辟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朱元璋帶走的這二十四個人是他精心挑選的,大多是他的老鄉。這二十四個人都是誰呢?在這裏不妨列出他們的名字:徐達、湯和、吳良、吳楨、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張赫、張銓、周德興。
每個人的名字都是響當當的,他們中間的大部分人後來都成為帝國的開國英雄。這些人可以說是朱元璋事業的先驅者,他們幫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天下,建立了驚天的偉業。
元末亂世一窩蜂出了那麼多扯旗造反之人,隻有朱元璋摘取了權力王冠上那顆熠熠生輝的明珠。一個連最低生活保障都無法實現的草根中草根,為什麼能夠笑到最後?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朱元璋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就當時群雄割據的天下大勢而言,朱元璋的根據地是最小的,兵力是最弱的。但是從與元軍主力對峙這一點而言,朱元璋並不是元軍最為看中的對手。在朱元璋與元軍之間至少隔著三個割據政權,東麵是張士誠,西麵為徐壽輝,北麵乃紅巾軍主力小明王。他們牽扯了元軍的主力,拱衛著朱元璋的地盤,這一客觀環境與有利條件為朱元璋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提供了可乘之機。
就在小明王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在北方與元軍進行著殊死搏鬥、兩敗俱傷的關鍵時刻,朱元璋卻從中大獲其利,不斷向南麵和東南發展,將應天周圍的戰略據點全數攻下,作為向外發展的堅固堡壘與前哨基地。
打下徽州後,儒士朱升向朱元璋獻上了極為要命的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這三句話是要朱元璋能夠暫時鞏固後方,發展生產,縮小目標,慢慢謀取天下。朱元璋還是接受了這個建議,一方麵將戰鬥力與生產力合而為一,另一方麵又把地方武裝與正規部隊分開,不但擴大了生產力,還加強了戰鬥力,這也是朱元璋能在群雄割據的戰爭中“一枝獨秀”,並最終大獲全勝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朱元璋是個極度務實之人,在《太祖實錄》裏記載了他說過的一句話:“吾平日為事,隻要務實,不尚俘偽,……不事虛誕”。朱元璋不是一個隻唱高調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踐行“務實”二字。
郭子興死後,韓林兒政權隻是將朱元璋任命為郭子興部的第三號人物。朱元璋並不急於為自己爭一時之長短,沒有實力就算給你一個大哥當,你也罩不住;有了實力,就算是三把手,也有人拿你當大哥供著。
朱元璋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其實他早就有能力從韓林兒政權脫離,可他一直沒有這麼做。用朱元璋自己的話來說:“建大事者,必勤遠略,不急近功,故泰山之高,非簣土可成,江湖之廣,由勺水所積,天下之大,豈一日可定也。自古帝王之興,皆上察天運,下順民心,從容待成,曷嚐急遽。”
他的所有對手都忙著割據一方,稱王稱帝,隻有朱元璋在那裏埋頭幹活,征討四方。朱元璋是各路造反者中最後一個稱帝的,也是真正笑到最後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