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換湯不換藥的新時代(1)
中國曆史每一次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鬧騰過後,就會迎來一個換湯不換藥的新時代。
為什麼說它換湯不換藥,因為相比於歐洲的農民起義,也許在規模上不如中國,但同樣來得頻繁,衝擊力也更加強悍,更為重要的是對封建統治有著毀滅性的打擊。待到事成之後,那些領頭造反者卻很少有人想著再去當皇帝。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起義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消滅封建貴族,取消農奴製,建立土地公有的村社製。
但是在中國則是另外一番景象,在那些起義者的心目當中,他們扯旗造反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去推翻一個舊體製,重新打造一個新體製。他們打倒皇帝,圖的就是皇帝屁股底下的那張龍椅,要的就是自己能夠取而代之,登上王者之巔。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句話反映了封建時代民眾的普遍心態及主流思想。
所以我們在翻閱曆史時,才會一次又一次地為之扼腕歎息,歎息那些流血和陰謀怎會不厭其煩地重複上演。新建的政權統治不過是前朝的複製與翻版,而高高在上的永遠是張家的皇帝李家的王,下麵匍匐著的官僚就像是機器模子倒出來的產品,龐大的政治機構猶如一輛腐朽的破車運行在跑偏的曆史軌道上,一次次翻車,又一次次發動點火。
不同的是經過一次摧枯拉朽的掃蕩,帝國表麵的汙垢就會被暫時性地清除殆盡,新王朝的主人看起來較為英明,朝廷官員們也較為清正廉明,封建地主的剝削也趨於緩和。可是好日子總是如曇花般絢爛於一瞬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機器又會出現新的磨損,政治空氣又會變得汙濁不堪,權力集團的統治又會陷入前朝的同樣困境之中,曆史又得周而複始地來那麼一次大規模的清汙運動。所不同的是,在這場權力運動中的帶頭大哥獲得了成功,最終登上了皇位。
曆史的發展,就這樣循環著往複不斷。談不上是進步,也談不上是落後,就像黑格爾所概括的那樣,彼時的中華帝國就是一個“停滯的帝國”。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也不例外。
以朱元璋的農民意識而言,他不僅難以掙脫這一模式,反而會加固其運行功能。
以元末紛亂的天下大勢而言,如果沒有出現一個朱元璋,肯定會有張元璋、李元璋挺身而出,以實現推翻蒙古元朝政權統治的目的。因此,朱元璋對中國曆史的主要影響並非戰爭時期,而是他建立明朝登上皇位後的一係列的政治策略。
左手偏執,右手妥協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等六個人為公爵,另外二十八人為侯爵,並賜給了大量的土地,同時頒有免死鐵券。如果本人或其子孫獲罪,還可以免死數次。
讓人感到諷刺的是,這道象征著榮譽和功勳的免死鐵券日後看來,卻仿佛成了一道道催命符。尤其是在洪武朝中後期掀起的那一場接一場的血腥屠殺中,那些像中六合彩一樣得到鐵券的家族幾乎全部有幸卷入其中。
朱元璋在這場權力運動中還是費了一番苦心的,既要大封功臣,頒賜“免死鐵券”,又要大開殺戒,誅戮功臣;既要消除皇權的潛在威脅,又要避免天下人言而無信之譏。
在朱元璋所頒發的“免死鐵券”中,都刻有這樣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語:“除逆謀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朱元璋在這裏預先埋下了一個伏筆,那就是“逆謀不宥”——謀反罪不得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