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偏的帝國:大明王朝誰當家05(3 / 3)

洪武初年,在即帝位、冊封皇後、太子等一係列的帝國大事件中,李善長都充當著大禮使的重要角色。朱元璋甚至還讓李善長擔任了太子朱標的太子太師,等於是將帝國的未來也交於李善長之手。沒有百分之二百的信任,朱元璋是不會這麼去做的。

當然君臣之間的這份信任並非一朝一夕培養起來的,當年朱元璋羽翼未豐,寄身於郭子興麾下。有一次,郭子興聽信身邊人的挑撥,揚言要奪回朱元璋的兵權,更要將李善長調到自己身邊來工作。

李善長聽到消息後,第一時間跑到朱元璋麵前表忠心。他表示除了朱元璋外,自己哪兒也不願意去。話語說到肺腑之處,居然表現得涕淚滿麵。這種態度讓朱元璋很受感動,從此愈發器重。

對於朱元璋來說,李善長是一個亦臣亦師的人物。隻要李善長沒有犯下謀逆這樣不可饒恕的罪行,朱元璋實在找不出一個與他撕破臉皮的理由。

建國之初,朱元璋並沒有想過清理李善長、徐達這些開國功臣。從他對功臣的封賞之重來看,他還是產生過與這些革命戰友共同分享勝利果實的想法。

當然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朱元璋對付功臣的條件尚未成熟。一是統一大業尚未劃上圓滿的休止符,還需要功臣們盡心竭力;二是朱元璋和諸臣一路走來,如果說連一點革命情分都沒有,顯然是不合常理的。

洪武初年,明朝權力係統的實權派人物中的大多數都是朱元璋的同鄉,也就是所謂的“淮西勳貴”。他們和朱元璋同飲淮水,操著同一地區的方言,有的甚至是他兒時一起討飯放牛的窮哥們,比如寫信拉他入夥的湯和。

也正是由於地方勢力的抱團,才幫助朱元璋從民間社會的最底層一步一步走向了權力的巔峰。在這裏,權力結構中的“地緣效應”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創業階段粘合了人心。

在帝國的整個創業過程中,“淮西集團”個體之間結成了以同鄉、師生、親友為紐帶的龐而雜的人際網絡。這個網絡在明朝初年的官場上也同樣表現出了驚人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影響力。

中國的熟人社會講究的是差序格局,何為差序格局?用社會學家費孝通老先生的話說,就好像我們把一塊石子丟在水麵上,水麵會形成一圈圈向外放射的波紋,而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向外輻射出去的,是私人聯係的累積和增加,而社會範圍也正是由一根根私人聯係發展起來的網絡。

一個時代的權力係統扯出來的私人網絡越多,那麼它所分離出來的子係統也就越多,這個時代的權力私有化成分也就會越發嚴重。盤根錯節的網絡關係等於把權力結構進行一係列的重組和再分配,它的目的指向性就一個,那就是把正式權力資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來使用。

地方勢力帶來的是權力資源的私有化,這種私有化又將孕育出主宰官家權力的富豪權貴階層。當士族權貴們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權力、暴力、財富、勢力等完成權力資源的世襲製傳遞,也就意味著,作為終極資源和最高資源的官家權力,也正在進行著潛移默化的重新分配。

“淮西集團”的產生,主要是源於製度性的權力管道滲透進古代中國的傳統鄉土觀念,並使得這種“地緣性“的觀念轉化為帝國官場基因的一部分。李善長隻是常例,並非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