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順治帝繼位之謎(1 / 2)

睿親王多爾袞沒有作為豪格的競爭對手參與皇位之爭,所謂“諸王爭立”,實際上主要是諸王爭立太宗諸子。根據清初滿族繼嗣傳統和五宮之子的貴寵地位,順治即位是名正言順的,不是什麼折衷方案。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刻,清太宗皇太極在清寧宮“端坐而崩”。因生前未立儲君,皇位懸虛,“宗室諸王,人人覬覦”。在皇太極治喪期間,一場激烈的皇位之爭展開了。有權勢的競爭者有三個人: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目前史學界普遍認為,順治繼位是清統治集團內部“窺視神器”的折衷方案,具體地說,就是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的明爭暗鬥,最終將一個乳臭未幹、年僅6歲的娃娃福臨,即一年後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順治皇帝推上了皇帝的寶座。然而,隻要分析一下清初立儲的特殊情況和順治的母親所處的貴寵地位,就不難發現這一問題的謎底。

皇太極中年猝死,年僅52歲,他自己也沒有料到會如此匆匆地永絕塵寰,生前既沒有指定繼承人,臨終時也沒來得及做任何交待。所以,當諸王、貝勒、大臣從震驚、悲痛中清醒過來時,空虛的皇位就成了眾人爭奪的目標,開始“私相計議”嗣君人選。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是兩大實力派,二人是大家考慮的重點,又都有可能走上權力的頂峰。豪格是太宗長子,眾兄弟中唯一封王的兒子,掌正藍旗,得到舉足輕重的八旗部隊中半數的支持,皇太極死時他已35歲,比多爾袞還長三歲,是皇位繼嗣的主要人選。皇太極生前親掌的兩黃旗大臣“嚐謀立肅親王豪格”,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鼇拜等人前往豪格家中,“欲立肅王為君”。豪格在得到兩旗大臣的私相擁立後,也加緊了繼嗣活動,立即派心腹何洛會、揚善通知鄭親王濟爾哈朗,說“兩旗大臣已定我為君,尚須爾議”,以爭取鑲藍旗的支持。濟爾哈朗和諸王中輩分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也都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繼大統。

多爾袞是太宗的十四弟,才智過人,戰功卓著,威望正隆,深受太宗器重,封和碩睿親王。手中握有正白、鑲白兩旗部隊,兵精將勇,並有豫親王多鐸和武英郡王阿濟格的效忠。兩白旗諸王素與豪格不和,認為“若立肅親王,我等俱無生理”,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堅持多爾袞即位。許多學者據此認為多爾袞參加了皇位之爭,是“諸王爭立”的重要內容,實則不然。多爾袞對英、豫二王的擁立一直保持審慎態度,據他後來回憶說:“昔太宗升遐,英王、豫王跪請予即尊,予曰:‘若果如此言,予即當自刎’,誓死不從。”

究其個中原因應該是多方麵的,但最主要一點是他對滿族社會宗法製度的深刻理解和現實的清醒認識,即滿族入關前,兄終弟及或父死子繼雖尚無定製,但是,父子相承襲的繼嗣方式,已被滿族貴族集團所普遍接受。皇太極屍骨未冷,一片“立帝之子”的呼聲就是證明。多爾袞即位,是兄終弟及,若是硬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勢必導致血濺皇宮,甚至政權崩潰。這種悲劇是多爾袞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阿濟格、多鐸“跪請”是一回事,多爾袞有沒有參與皇位之爭則是另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在兩白旗諸王與豪格對立的形勢下,多爾袞唯一的選擇就是維護滿族的繼嗣傳統,在太宗其他位居貴寵之列的幼子中冊定嗣君,這樣既可打下豪格,又有擁立“先帝之子”之名,為皇子派所接受,還可以將幼主控製於股掌,當無冕之王,一箭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