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弘曆是大清朝時期一位重要的帝王。而關於他的身世卻曆來充滿傳奇色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盡管多是民間傳聞,甚至是以訛傳訛,雖不能信以為真,但至今也不能不說是一件懸案。
乾隆皇帝不僅是我國一個家喻戶曉的充滿傳奇色彩的曆史人物,而且由於幾位外國傳教士的介紹,也是清代風靡世界的中國皇帝。他是清王朝的第六代君主,如果從清入關後算起,則為第四位皇帝。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是雍正帝的第四子。其生母在後宮中地位並不高,正因為此,民間廣泛流傳著乾隆帝係民間漢女所生。看過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或是看過相關的電影、電視劇的人,也都一定會對書中的一個說法很好奇,因為書中說乾隆是陳家洛之兄,是漢人之子。其實,小說中的說法並非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是有一定來曆的。
不僅是現在,而且在清末,上自官僚士紳,下迄婦孺百姓,幾乎人人皆知這麼一個傳說,清初的某個皇帝是浙江海寧陳家的兒子。這個皇帝是誰呢?有人便說是乾隆皇帝弘曆。這一傳說也見於一些私家所寫的稗官野史之中。《清朝野史大觀》卷一《南宗之與海寧陳氏》一文就有這樣的記敘:雍正帝胤禛當皇子時,與海寧陳氏很好,兩家來往頻繁。這一年恰巧兩家在同月同日生子。隻是胤禛家為女孩,陳家為男孩。胤禛命人抱來看看,卻偷偷把孩子換了。陳家發現孩子被換,大驚失色。但迫於對方權勢,不敢追究,也不敢聲張。不久康熙帝去世,傳皇位於胤禛。胤禛即位後,陳氏一門數人也都官至顯要。以後乾隆帝繼位,對陳氏更是禮遇有加。乾隆帝六次南巡江浙,其中四次都到過海寧陳家,最後一次臨走時步至中門,對陳氏說“以後若非皇帝親臨,這門不要輕易打開。”從此這座門就再也沒被打開過了。持上述觀點之人還提出另外一些證據,海寧陳氏的宅堂中有兩方皇帝親筆書寫的匾額,一方題為“愛日堂”,一方題為“春輝堂”。“愛日”一詞,是從漢辭賦家揚雄《孝至》一文“孝子愛日”中來的,後世把兒子侍奉父母之日叫做“愛日”。“春暉”一詞是從唐代孟郊《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中來的。後人常以春暉來比喻母愛。這兩方匾額的題詞內容都有兒子尊敬孝順父母的意思。後來,與海寧陳氏的兒子相交換的那個女孩便在海寧陳家成長,到了婚嫁年齡便嫁與江蘇常熟蔣氏,蔣氏專門為她築了一座小樓,後世稱之為“公主樓”。這些史料更讓人堅信乾隆帝是漢人之子。而且,據史學家們統計,乾隆皇帝繼位之後先後六次南巡,其中四次都到了浙江省海寧,而且都住在康熙朝大學士陳元龍之家的別墅“隅園”。還破格將建海塘工程“動正項錢糧辦理其事”,如果說是乾隆帝對故鄉的特別關愛,也當不算為過。而且他還把經常住的“隅園”改為“安瀾園”,好像是自己家的園子似的。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反對的意見。雍正帝有皇子10個,公主6個。乾隆帝是其第四子,推及情理他根本沒有把別人的孩子換來當自己孩子而繼承皇位的必要性。這是較有說服力而且是合乎情理的論證。其次,從清代皇帝與海寧陳氏的關係來看,純是君臣友誼,陳氏是清初的名門望族,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陳家曆代都仕途通達,身居高位,名震一時。雍正初年,為了滿足錢塘江下遊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的需要,大修錢塘江。但雍正帝忙於政務,而且海潮衝刷堤岸的危害還未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因此未親自前往。乾隆帝繼位後,對這項工程非常重視,數次南巡,有四次來到海寧勘測,那麼既到海寧,總得有個合適的住所,而陳氏可以說是三朝宰輔,其家園是海寧名勝,亭台樓榭,花木扶疏,自然就成為乾隆帝的“行宮”。陳家的園子本叫“隅園”,後乾隆帝把它改為“安瀾園”。“安瀾”即水波不興的意思。由此也可以看出,乾隆帝臨視海寧,是為了巡視錢塘江的工程,而不是為了探視父母。至於那兩塊匾額,據曆史學家的考證,清國史館編撰的《陳元龍傳》中說: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康熙帝在便殿召見群臣時說:“你們家中各有堂名,不妨當場寫給朕。朕寫出來賜予你們。”陳元龍奏稱其父年逾八十,故擬“愛日堂”三字,於是康熙帝便親筆禦書“愛日堂”賜於陳氏。《海寧州誌》也提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因陳元龍弟陳維坤的妻子黃氏寡居四十一年,康熙帝便禦書“節孝”兩字賜之,又以“春暉堂”匾額賜之。這就是說,兩匾額的題詞,是康熙帝根據臣下的請示而書寫的,與孝敬父母的意思根本沒有任何的聯係。因此,說乾隆是漢人之子是無稽之談,是難以確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