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盛世麵影下的妖冶3(1 / 1)

【換人如刀】

李隆基接手的大唐帝國基礎還是相當不錯的,太宗開創了貞觀盛世,為大唐的政治、經濟、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武則天雖然發動周武革命,另立新朝,大行屠戮,觸動的隻是朝廷中的上層權貴,國家經濟依然得以穩步發展。中宗時代,韋後、武三思亂政,斜封官遍天下,對國家經濟造成破壞,所幸時間短暫,破壞程度不大。李隆基穩定政權後,以少年天子的銳氣,開始了初期的勵精圖治。

國家動亂依賴於大將平定,國家安定依賴於賢相治理,這是封建社會治理國家最經典的理論。李隆基深明此理,相繼任用姚崇、宋璟為相,步入了開元盛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李隆基用人的一大特點,姚崇初為宰相時,一次向李隆基奏請依序為郎吏升職,李隆基卻仰視大殿的屋頂,不加理睬、姚崇說了幾遍,李隆基始終不予理會,姚崇以為自己說錯什麼了,又找不出原因,隻好心中忐忑地退了出去。宦官高力士勸諫李隆基說:“陛下新總萬機,宰臣奏事,當麵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李隆基說:“朕任元之(姚崇當時的名)以庶政,大事當奏聞共議之,郎吏卑秩,乃一一以煩朕耶!”不久高力士到中書省傳達李隆基的旨意,對姚崇說了李隆基的話,姚崇轉憂為喜,感激之餘放手施為,國家政治蒸蒸日上。

唐朝實行多宰相製度,侍中和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也稱真相,後來以他官如兵部、禮部尚書、侍郎的官職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便也是宰相,或者加上“參知政事”的也列入宰相之列,共同參議國政,隻是後者權柄要輕一些,這也是為了防範西漢初年相權太重,君權反而被駕空的前轍。唐朝宰相數目很多,但被稱為賢相的隻有太宗時的房玄齡、杜如晦,玄宗時的姚崇、宋璟,謂之“前有房杜,後有姚宋”。

姚崇相業輝煌,卻不善於治家,他的兩個弟弟光祿少卿宋彝,宗正少卿宋異卻倚仗哥哥的權勢,招權攬賄,給姚崇造成很壞的影響,姚崇的親信主書趙海接受胡人的賄賂,被查出後,李隆基親自審問,判了死刑,姚崇卻千方百計營救,李隆基因此對姚崇大為不滿。姚崇隻得多次申請辭職,但他畢竟是賢相,向李隆基力薦廣州都督宋璟接替自己。看來古人所說修身平家治天下,還是有些道理,個人修養的不夠完善,家人的胡作非為使得姚崇過早地離開相位,既是他個人,也是大唐的一大損失。好在接替他的是宋璟,《資治通鑒》記載:璟為相,務在擇人,隨材授任,使百官各稱其職,刑賞無私,敢犯顏正諫。上甚敬憚之,雖不合意,亦曲從之。

古時宰相的職能最為重要,國家政治的好壞,經濟發展的快慢,往往取決於宰相是否得人。李隆基任用姚、宋而天下大治,開創開元盛世,用一李林甫而天下大亂,幾乎丟了江山,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