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到底在史料裏被塞進去多少“神探傳奇”的黑資料,我把能找到的史料邊邊角角都翻了個遍,和遺憾隻找到兩件,而且兩件還不是破案,隻能算和案件扯上關係。一件就是斷“權善才(大將軍)誤砍昭陵柏”案件。當時有兩個人,一個叫權善才,任左威衛大將軍,一個叫範懷義,任右監門中郎將。這兩位仁兄不知道那根神經出問題了,一天跑到李世民墳地(昭陵)砍了棵柏樹。這一來唐高宗不答應了,下旨要將二人處死。狄仁傑得到命令卻不執行,反上奏道:這兩人罪不當死。唐高宗一聽,龍顏大怒,對狄仁傑說:這兩個家夥砍了我父親陵墓的柏樹,使我成為不孝之子,我一定要殺了這兩個家夥!狄仁傑據理力爭,說道:漢朝時曾有人盜高廟的玉環,漢文帝想誅殺盜環者的九族。廷尉張釋之認為處罰太重,就問文帝道,盜了玉環就誅滅九族,那麼有人若盜了長陵的一杯土,又還有什麼更重的刑法來處置呢?於是隻把盜環者殺了。如今將犯不死之罪的人處死,而且隻是僅僅因為誤砍了一根柏樹就要殺兩個大臣,後來的人們將會怎樣來評價皇上您呢?這顧忌臉麵的皇帝都非常在意後世評價,唐高宗聽狄仁傑說得有道理,那就不殺了吧。
第二件則是“智鬥來俊臣”。長壽元年(692年)春季,武承嗣指使武則天的寵臣、酷吏來俊臣羅織罪名,誣告宰相狄仁傑、任知古、裴行本和禦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謀反”,想拔除這些名為大周重臣,實為大唐“臥底”的刺頭,為自己將來繼承武則天的大周皇位掃清障礙。這時候,已經70歲的武老太太改後稱周親登帝位的第三年,她為鞏固自己的政權,利用酷吏,大興告密之風。狄仁傑頂著“謀反”的罪名就遭到逮捕。狄仁傑被捕下獄後,武則天仍對仁傑謀反之事心存疑惑。她親自指定給事中李嶠、大理寺少卿張德裕等調查落實,詳察狄仁傑是否確實謀反。豈知張德裕、李嶠這兩個癟犢子,害怕得罪來俊臣,日後沒有好果子吃。明知狄仁傑他們是被冤枉的,卻仍附和來俊臣的誣陷不實之詞。依據當時所定法條,如果訊問承認謀反,可以免除死刑;如不承認,即遭毒刑。其意思接近於今天所說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來俊臣審問狄仁傑時,狄仁傑一問即招:“大周建國,萬物維新,我是唐室舊臣,謀反是實。”得到了狄仁傑的口供,來俊臣滿心歡喜,也就放鬆了對狄仁傑的警惕。
誰知,“神探”狄仁傑用的是反偵探手段,他用這招麻痹來俊臣。等到看守他的人鬆懈,就從衣服上撕下一塊綢布,寫好申冤之狀,就把它塞進冬天穿的棉衣之中。然後把棉衣交給獄吏說:“時天方熱,請轉告家人去其棉。”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為父拆洗棉衣時,發現了申訴狀,就拿著狄仁傑寫的狀子上告。最後,上訴材料就轉到了武則天的手中。於是,武則天親自召見狄仁傑,並當麵詢問他:“你當初為什麼主動承認謀反?”狄仁傑平靜地回答:“假如我不承認謀反,估計我早就死在來俊臣的皮鞭之下了,又怎麼能再見到皇上呢?”狄仁傑以自己的機智逃過了一劫,但從此他也就和武承嗣成了死對頭。狄仁傑雖免於身死,卻從一朝宰相之尊,貶為彭澤縣令。 ?
由此可見,狄仁傑所在的大理寺更多的是參與大型案件和和大臣們的犯罪問題,而不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瑣碎糾紛或者說是撲朔迷離的神奇案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狄仁傑在斷理冤獄方麵確實有過令人欽佩的建樹,但決不能稱為“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