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遺囑背後(1)(3 / 3)

一日,吉頊將對這倆禍害說:“你們兩人貴寵無比,卻不是憑功德獲取的。在背後切齒扼腕仇恨你們的朝臣,大有人在。若不及時立功於朝廷,萬一有事,你們將無法自保了。”吉頊的話說出了張氏兄弟的心事,兩人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忙向吉頊求救。吉頊不慌不忙地說道:“今天下士庶都思念李家,廬陵王流放房州,皇嗣又囚於東宮。皇上年歲已高,急需定立繼承人。武姓諸王不得民心,均不能立。天下必將歸李氏,公何不奉勸皇上立廬陵王為太子,順應民心。如此,你們既可以免除禍患,又可以永保榮華富貴。”

二張采納了吉頊的意見,一有機會便在武則天耳根下吹枕頭風,勸老武召回廬陵王李顯立為太子。慢慢地,武則天覺得立武姓是行不通的,周圍一些大臣像狄仁傑等經常也緊跟而上勸立廬陵王為太子,輪換轟炸使武則天感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而武氏又實在是難孚眾望。如果一意孤行立武姓,不僅會造成與臣僚的隔閡,也有喪失人心的危險。

這時期,儲位問題也直接影響著當時的民族關係和階級關係,甚至一度成為契丹、突厥起兵的借口。聖曆元年(697)年初,契丹孫萬榮大敗官軍,進犯幽州,並移檄朝廷曰:“何不歸我廬陵王?”公然打出了擁立李顯、複辟李唐政權的旗號。人家認可的“天可汗”,是老李家的。為了迎回自己的“天可汗”,當時突厥族的默啜可汗拒絕了前往迎娶其女兒的淮陽王武延秀,並質問道:“我世受李家恩惠,想將女兒嫁給李氏子弟,怎麼用武氏的人來娶呢?我聽說高宗皇帝尚有兩子,我將出兵輔立他們。”默啜可汗以此為借口出兵進犯,先陷定州,後圍趙州,危急河北諸地,武則天兩次調集45萬大軍,均窮於應付,不得結果。

在各方擁李形勢的推動下,武則天終於下定決心,把李顯召回東都。聖曆元年(698),武則天終於將廬陵王李哲(顯)迎還,立為太子,確立了兒子的繼承權。

聖曆元年(698)三月,廬陵王李顯被秘密接回神都洛陽,結束了囚徒般的生活。在朝堂上,武則天開玩笑地對狄仁傑說:“還你太子。”老淚縱橫的狄仁傑抬起頭,果然見到李顯變魔術般出現在眼前。狄仁傑再度跪拜,連連叩首,這是狄仁傑對武則天發自肺腑地欽佩。

這裏有一個問題:皇嗣李旦就在神都洛陽,可以立即立為太子,為什麼要召回李顯呢?有史稱,這是武三思受韋後之托在武則天麵前稱讚李顯的結果,也就是說李顯是戴著一頂綠帽子回來的。

這頂綠帽子是怎麼戴上的呢?武則天稱帝後,各路英豪紛紛起兵聲討。在揚州就有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揭竿而起,為了使自己的行動名正言順,他打起了“匡複中宗”的旗號。武則天心中有些驚慌,她一麵派遣大將李孝逸率領30萬大軍前往征討,一麵又派寵侄武三思前往房州察看中宗的動靜。武三思到了房州,見到了中宗和韋後,在敘談中竟被韋後的美貌和風韻迷住了。因為要討好來使,韋後對武三思媚眼頻送,百般逢迎,怎麼不叫武三思心神蕩漾呢!聰明的韋後早已看出武三思的心思,為了在武則天麵前討到好處。當天夜裏,韋後精心梳洗打扮一番,然後一個人悄悄摸到武三思下榻的館舍。送走武三思後,韋後在房州躊躇滿誌地等待著京城傳來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