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侄鬥法】 在那部製作精良的電視劇《大明宮詞》裏,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關係密切,好像還有一層朦朦朧朧的情愫暗流湧動。應該說,起初李隆基與姑母太平公主的關係曾經有過一段豔陽天,他們曾經是一根繩索上的兩個螞蚱,命運相連,並沒有什麼利害衝突,並在誅殺韋後一黨的六月政變過程中,彼此支持,互相配合。但是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帥哥李隆基如果成為皇帝,太平公主又如何背後操縱權柄?當兩人共同的敵人消失後,姑侄間的爭鬥就不可避免了。
無休止的爭鬥既使人亢奮,也令人疲憊。無論是輸是贏都渴望一個明明白白。誅韋氏後,睿宗給太平公主加實封一萬戶,為天下之最。她的三個兒子也被封為異姓王。但即使如此,太平公主還是想學習武則天好榜樣。因為她的身上流淌著武則天的血,她現在正試圖控製睿宗重建天下。所以,她與當了太子的李隆基必然會有一場血腥的政治廝殺。
從唐睿宗立李隆基為皇太子後,爭鬥就開始了。唐睿宗重新稱帝後,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確定太子的問題。李隆基在兄弟排行中是第三,所以小名“三郎”,睿宗李旦的長子乃是宋王李成器,後來他改名為李憲。睿宗即位後,按照嫡長子繼承的製度,太子應該是李憲,而不是三子李隆基。但李隆基作為政變的主謀者,他的功勞是其他人無法相比的。當時,諸王和公卿大臣們“亦言平王(隆基)有社稷大功,合居儲位”。李憲的性格頗肖其父,厭薄權位,不以萬乘為貴,他認為父親得天下都是弟弟李隆基的功勞,便堅決讓出皇太子的位子,而且一生小心謹慎,沒有可指摘的過失,李隆基對哥哥既敬重,又感激。李隆基的父親唐睿宗於是立李隆基為太子。後來李憲死後,李隆基對群臣說:“我的天下是哥哥讓給我的,一般的諡號不足以說明我對哥哥的感情。”便給李憲加諡號為“讓皇帝”。 其實李憲這個諡號應該給他老子唐睿宗李旦。他老子曾經三次有機會當皇帝,卻“三讓”皇位。第一次當上皇帝,讓給了母親。第二次當上皇帝,又讓給了兄長。第三次當上皇帝,更讓給了兒子李隆基。
唐睿宗沒有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以功業為首,選擇三子作為皇太子,得到大臣包括宗室和太平公主的一致讚同。當時政局形勢,隻能是睿宗當皇帝、隆基當太子,太平公主絕對不可能萌發當皇帝的意願,哪怕是一時的閃念。但她自恃功高,以為自已支持過隆基,而太子年僅26歲,沒有多少從政經驗,總會依照她的意圖辦事。但是,過了幾個月,她就覺得不對了。皇太子是很精明的,自有一套政治主張,絕不會屈居於姑母之下。擁護太子的一批大臣如姚祟、宋璟等,紛紛以革除“弊政”的姿態活動在政治舞台上。他們認為過去的朝政被外戚和諸公主幹預得太厲害,強烈要求革除這種弊政,這樣就不得不觸犯太平公主的私利。從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對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權勢換一個容易控製的人取代他。
李隆基當太子不到4個月,“太子非長,不當立”的流言蜚語就傳播起來了。製造這種輿論的不是李隆基的長兄李成器,而是姑母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私下挑動李成器說:“廢太子,以爾代之。”李成器並沒有個人的政治野心,他立刻把公主的原話向李隆基說了。太平公主又召集宰相要求將太子換掉,甚至親自攔住上朝的宰相,要求他們廢立太子。據史書記載,景雲二年(711)正月,“公主又嚐乘輦邀宰相於光範門內,諷以易置東宮,眾皆失色”。光範門是宰相們到中書省的通道,公主於此露骨地宣稱廢黜太子,不能不令人吃驚。當時,宰相有姚祟、宋璟、郭元振、張說等,都是太子的支持者。被邀的是哪幾位,不得而知。但宋璟肯定在場,他當麵抗爭說: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議!”這番嚴正的駁斥,使太平公主無言對答。
在大造輿論聲勢的同時,太平公主也在不斷擴充勢力,她的支持者竇懷貞、蕭至忠、崔湜等都擔任要職。史稱:“公主所欲,上無不聽,目宰相以下,進退係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曆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有人甚至說:“在外隻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 麵對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結黨營私活動,李隆基深感不安,姑侄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李隆基的支持者,後來玄宗朝著名的賢相——宋璟和姚崇為鞏固太子地位,秘密地向睿宗提出三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