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請出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禮(高宗長孫)為刺史,使之離開京師。第二,以隆基兩個弟弟,即歧王李隆範和薛王李隆業“為左右率以事太子”。第三,將太平公主及其丈夫武攸暨安置於東都洛陽。把李成器等外任刺史,又將公主等安置東都,這樣就從組織上拆散他們的聯係。至於歧王和薛王,當然沒有爭太子的資格,但是,他們身為左、右羽林大將軍,執掌禁軍,如果一旦為公主集團所利用,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宋璟和姚祟提出讓歧王與薛王分別為東宮左、右衛率,掌管東宮兵仗羽衛之政令,“以事太子”,目的是為了把太子和兩個弟弟的勢力集結一起,鞏固東宮的實力地位。
睿宗基本上采納了二人的建議,宣布以李成器為同州刺史、李守禮為豳州刺史,以李隆範和李隆業為左、右衛率。不過,睿宗認為:“膚更無兄弟,唯太平一妹,豈可遠置東都!”所以宣布公主就近於蒲州安置。蒲州即今山西永濟,比東都洛陽近便些。
太平公主得知把她安置在蒲州是姚祟和宋璟出的主意,非常憤怒,便去東宮責備李隆基。李隆基很恐懼,於是以退為進,主動奏請加罪於姚、宋,說他們“離間骨肉 ”,並表白自己並沒有“離間骨肉”之心。後來,姚崇、宋璟被貶。不過,公主仍被安置於蒲州,離開了京師。而歧王和薛王按原計劃任命為東宮左、右衛率,“以事太子”,這對於後來消滅公主勢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 “太極宗師”】以柔克剛是太極拳中最重要的法則之一。就是借用對方之力,把對方打出去,俗話說“吃什麼,還什麼”不是硬碰硬,頂牛的死辦法。太極宗師,是那個牛鼻子老道張三豐,但這時候大唐帝國也出現了一位太極高手。
“太極”,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的年號。景雲三年(712)正月初一,睿宗拜謁了太廟的列祖列宗,第二天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賀。之後,他又舉行了南郊祭天大禮,大赦天下。“太極”的年號是在完成了這一係列舉動之後才更改的。有人說:“唐睿宗時政治的焦點,是唐睿宗聯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爭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須抑製太子李隆基的勢力。”此話有一定的道理。
太平公主因參與誅韋黨、擁立睿宗有功,食封共計一萬戶,其子祟簡、祟敏和崇行三人,加封為異姓王,祟行被封為國子監祭酒,四人九卿三品。於是,便出現了太平公主權傾朝野的局麵,公主每次麵陳奏事,皆被睿宗應允。無論是薦人任官,還是調動將相大臣,睿宗皆以太平公主之言為準,即使她不在朝堂聽事,也要求宰相去公主府奏事。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均言公主“權移人主”。
睿宗李旦主觀上並不想做一個聽命於人的皇帝,但是,他沒有公開參與李隆基的兵變的事實,使他自登基之日起便處於被動的境地。睿宗李旦的這次複位,主要得力於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他們共同策劃,一起發動的兵變才誅滅了韋後集團。整個過程睿宗沒有參與,至少他沒有公開站出來支持這次政變。這使得李旦從開始做皇帝時便挺不直腰杆,說話行事無法理直氣壯。由於兵變是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兩支力量聯合發動的,所以兵變之後,這兩支政治勢力便占據了朝廷官員的絕大部分。兩派力量各為其主,勢力均衡,隻剩睿宗李旦孤家寡人一個,沒有屬於自己的親信力量。不得已,李旦隻有凡事仰仗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妹妹,聽從他們的意見行事,力圖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搞勢力平衡。唐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間,看似耍太極功夫,遇事遷就,采取不偏不倚、擺平兩方的平衡政策,其實剛開始是傾向於公主的。
由於公主的特殊功勳與地位,加上她“沉斷有謀”,善弄權略,議政處事能力超過哥哥睿宗,所以睿宗即位後,經常與太平公主商議國事據記載,每當宰相奏事,睿宗總是問:“與太平(公主)議否?”又問:“與三郎(太子)議否?”這裏,一先一後,固然是照顧到輩分高低,但實質上反映了公主議政權力是在太子之上,睿宗聽取意見時,相比較而言,不是偏向太子,而是偏向公主,這就為宮廷內爭煽了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