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瘋狂的粉絲們(3)(3 / 3)

睿宗的太極功夫是希望能夠在兒子和妹妹之間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點,希望彼此能夠平和相處,他在這年五月把“太極”年號改為“延和”,其實已經隱隱約約表達了這樣的期盼。然而,政治鬥爭的法則使他的這一追求化為泡影。由於睿宗對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當時的政局中處境不安。

隨著宮延內爭的激化,唐睿宗夾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兩大政治勢力之間也比較難受,終於萌發了不願意當皇帝的念頭。景雲二年(711)二月初二,睿宗命太子監國,多少包含有要傳位的意思。僅僅過了兩個月,趁太平公主在蒲州,睿宗欲傳位於皇太子。他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商量,說:“朕生性淡泊,並不以至尊皇位為貴。從前為皇嗣時,讓位於中宗。今欲傳位太子,卿等以為如何?”所謂“生性淡泊”,實際上反映了睿宗麵對矛盾而束手無策的心情。既然無法調解,也就想傳位太子,以免引起新的爭鬥。

消息一經傳出,無論是公主集團還是太子集閉鬱驚訝不已,誰都料不到即位僅10個月的睿宗就公開聲稱要傳位了。太平公主遠在蒲州,屬於公主集團的殿中侍禦史和逢堯立即對睿宗說:“陛下春秋未高,方為四海所依仰,豈得遽爾?”睿宗時年半百,不算高壽,照正常的情況,傳位確實早了一些。李隆基為了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立刻叫自己的老師李景伯上疏推辭,甚至連監國也要讓掉。他還奏請召太平公主還京,得到睿宗的同意。彼此對立的兩個集團,出於各自利害關係的考慮,竟在傳位問題上都持否定的態度。睿宗隻好打消自己的主意,暫時不提“傳位”的事了。 一年半後,即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現了異常。作為太子對頭的太平公主一黨借術士之口向睿宗報告:“根據天象,彗星出現預示除舊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災,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東宮。”太平公主及其黨人這樣做是真的想太子李隆基當皇帝嗎?當然不是,顯然是在製造李隆基要搶先奪位的流言蜚語,挑撥睿宗與太子之間的關係。誰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決心“傳位避災”。任憑太平公主苦苦勸諫,睿宗就是不為所動。礙於嫡長子的輿論,李隆基心中總有本不該立為嗣的隱痛,又迫於公主集團的壓力,他總是誠惶誠恐的。李隆基不懂父親此次為什麼如此堅決,入宮覲見,連連叩頭,請求父親睿宗皇帝給他個說法。睿宗說:“你誅凶定亂,能安我宗廟社稷。現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慮!”甚至把話都說絕了:“你若能盡孝心,現在機會來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達了自己堅決傳位的意願,李隆基無可奈何,流涕而出。睿宗為了求得政治的穩定,便以讓位終結了自己這次短暫的帝王生涯。

太平公主既然阻止不了傳位,又另出計策,提出讓睿宗“自總大政”,希望架空28歲的新皇帝。唐睿宗的讓位實際上是拋棄了太平公主,現在他當然就不能不考慮太平公主的意見。於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說自己傳位以後要不忘國家,表示仍然過問軍國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獄,要與李隆基共同兼理。到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舉行了正式傳位的大典,他被尊稱為太上皇,自稱曰朕,發布政令日誥、令。新君李隆基即位,就是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稱曰予,處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製、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而玄宗李隆基則每天在武德殿上朝,處理政事。

世上無絕對的平衡。唐睿宗的平衡政策和太極功夫並沒有讓雙方矛盾緩和下來,反而愈演愈烈,睿宗的這次傳位給玄宗李隆基即位後的政局埋了了隱患。綜觀睿宗的三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係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不過,睿宗三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讓”,倒也未必。隻是他這最後一讓,竟讓出了一個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時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說是一大成果。畢竟,開元盛世的來臨,是在睿宗之後的曆史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