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紛起。各路諸侯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一些諸侯國提出了“耕戰”的口號,並通過一些政策,鼓勵農民發展農業生產,支援戰爭。
在當時,鐵農具逐漸代替青銅工具而廣泛使用,興修了眾多水利工程,傳統的精耕細作技術已初步形成,大大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在土地製度方麵,封建土地私有製度戰國末期已經逐漸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糧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麥、梁、菽、麻等。農作物產量有了提高。在一般年景下,一市畝的田地約可產粟9鬥6升多,最好的年成,可以產3石8鬥5升。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農具,最初隻是在木工具上鑲鐵刃,但因冶煉技術水平所限,多為白口鐵,鐵中的碳以極脆硬的碳化鐵形式存在,農具易斷裂。後來,隨著鑄鐵柔化技術的出現,白口鐵可退火處理成韌性鑄鐵,農具強度逐漸提高。
《山海經》中記載,有明確地點的鐵山共37處。考古材料說明,北自遼東半島,東至海濱,南至廣東,西到陝西、四川,包括當時七國的主要地區,都有戰國時期的鐵器出土。
春秋戰國時期,犁逐漸代替了耒耜,牛耕逐漸代替了人耕。牛耕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解放了勞動人手,牛耕的逐步推廣是耕作技術的巨大進步,是我國古代耕作技術史上的一次革命。
春秋戰國時期的精耕細作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呂氏春秋》中的《任地》等篇是先秦文獻中講述農業科技最為集中和最為深入的一組論文,論述了從耕地、整地、播種、定苗、中耕除草、收獲以及農時等一整套具體的農業技術和原則,內容十分豐富。《任地》等篇的出現,標誌著傳統的精耕細作技術已初步形成。這一時期的精耕細作主要有以下的一些技術特征:一是提倡深耕。由於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出現,為農業生產中實現精耕細作準備了條件。到了戰國時期,深耕得到廣泛提倡。
在《任地》中提出:剛硬的土壤要使它柔軟些,柔軟的土壤要使它剛硬些;休閑過的土地要開耕,耕作多年的土地要休閑;瘦瘠的土地要使它肥起來,過肥的土地要使它瘦一些;過於著實的土地要使它疏鬆一些,過於疏鬆的土地要使它著實一些;過於潮濕的土地要使它幹爽些,過於幹燥的土地要使它濕潤些。
這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土壤耕作方麵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二是實行壟畝法。就是在高田裏,將作物種在溝裏,而不種在壟上,這樣就有利於抗旱保墒。壟應該寬而平,溝應該窄而深。對於壟的內部構造,則要創造一個“上虛下實”的耕層結構,為農作物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
三是消滅“苗竊”。就是消滅由於播種過密,又不分行而造成的苗欺苗,彼此相妨現象。為此,播種量要適當,不要太密,也不要太稀。而且要因地製宜地確定播種密度。這是有關合理密植原則的最早論述。
在株距和行距上,要求縱橫成行,以保證田地通風,即使是大田的中間,也能吹到和風,而不致鬱閉。這表明當時已有等距全苗的觀念。
在覆土要求上,覆土厚度要適當,既不要過多,也不要大少。在間苗除草上,間苗時要求間去弱苗,並與除草同時進行。
四是審時。農業生產的一大特點是強烈的季節性。以耕期而言,土質不同,耕作期也有先後,土質黏重的“壚土”,應當先耕,而土質輕鬆的“靹土”,即使耕得晚些,也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