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封建經濟呈現出高度繁榮的局麵。這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唐代出現了有利於灌溉的水力筒車、牛挽高轉筒車和便於耕作的曲轅犁,還注重興修水利,擴大耕地和能夠灌溉的水田,提高糧食畝產量。
唐代繼續實行隋代的均田製,且比隋代進一步完善。
在我國古代,人口增長一直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指標。唐王朝所控製的戶口在唐玄宗時已經達到906萬戶,5280萬人口。這樣的人口數量,對當時農業生產各個方麵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唐代的各種水車廣泛用於農田灌溉,是當時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有一種唐代人創製的新的灌溉工具筒車,又叫水轉筒車,隨水流而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功效比翻車大。其種類有手轉、足踏、牛拉等。
筒車是用竹或木製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這個轉輪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麵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衝擊,自行旋轉不已。輪周斜掛的小筒,當沒入水中時滿盛溪水,隨輪旋轉上升。
由於筒口上斜,筒內水不流灑,當立輪旋轉180度時,小筒已平躺在立輪的最高處,進而筒口呈下傾位置,盛水即由高處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農田。
這種自轉不息終夜有聲的筒車,對解決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區的灌溉有著重大意義。它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功效很大,確實是人無灌溉之勞而田有常熟之利。
除了筒車外,唐代的曲轅犁是繼漢代犁耕發展之後又一次新突破。
唐代以前的犁都是笨重的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西漢出現的“二牛抬杠”式的耕犁,尤其是西漢中期又大規模地提倡和推廣牛耕,成為我國犁耕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
唐代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一種輕便的曲轅犁,犁架小,便於回轉,操作靈活,既便於深耕,也節省了畜力。這種犁出現後逐漸得到推廣,成為最先進的耕具。我國古代的耕犁至此基本定型,這是唐代勞動人民對耕犁的重大改進。
關於曲轅犁形製,晚唐人陸龜蒙在所著《耒耜經》中作了詳細的記載:曲轅犁是由鐵質犁镵、犁壁和木質犁底、壓镵、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和犁盤11個部件構成的。其中除犁镵、犁壁外,均為木製。全長6尺。
轅犁的主要特征是變直轅為曲轅,即犁轅的前邊大部分向下彎曲。舊式犁長度一般為9尺,前及牛肩;曲轅犁長6尺,隻到牛後的犁盤處。
這樣犁架變小,重量減輕,使曲轅具有輕便的特點,因而也就節省了畜力,隻用一頭牛牽引就可以了,這就改變了古老笨重的二牛抬杠的犁耕方式。
它既可以支撐犁轅,使犁平穩,又能在地上滑行,還兼有調節深淺的作用,並能控製耕地的方向。故有“耕地看插頭,耙地看牛頭”的民諺。這也是曲轅犁的優點之一。
唐代水利工程相當發達,是促進當時農業生產高度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興修水利工程以“安史之亂”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是北方水利的複興階段,以開渠引灌為主。安史之亂後,南方農田水利建設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趨勢,如江南西道在短短10多年中就興修小型農田水利工程600處。
南方的水利工程偏重於排水和灌水,特別是東南地區盛行堤、堰、坡、塘等的修建。這些農田水利工程大多分布在太湖流域、鄱陽湖附近和浙東3個地區,其中大部分是灌溉百頃以下的工程,但也有不少可灌溉數千頃至上萬頃。
唐代對水利工程的重視還體現在水利管理方麵。此時記錄編訂了有關灌溉管理製度的文獻資料,即是出現於敦煌千佛洞的唐代寫本《敦煌水渠》。還出現了全國性的水利法規《水部式》,對當時的水利管理有極大的指導作用,體現了當時在水利方麵的綜合成就。在唐代,由於國家長期統一,社會比較安定,北方的農業經濟有較快的恢複和發展,精耕細作的農田越來越多。不少地區在麥子收獲以後,繼種禾粟等作物,可以兩年三熟。
首先是高產作物水稻的種植麵積大大增加,並廣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南方的農業種植技術更有顯著進步。當時的江淮地區,已經是大麵積移植秧苗。
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種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種,為在同一土地上複種麥子或其他作物創造了條件,使兩年三熟的耕作製逐漸在南方推廣,有的地方可一年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