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宋代農業經濟與土地製度(1 / 3)

佃農風行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古時期。這一時期的農業特點,是以生產為中心,帶動農藝及各種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並不斷提高生產的效率。

這一時期農業的主流仍然是傳統的精耕細作,但各地區各民族發展不均衡,呈現出以種植為主的農區與以遊牧為主的牧區同時並存、農林牧副漁商諸業共同發展的態勢。

而各王朝旨在發展生產的土地製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近古時期農業和經濟的發展。

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百姓休養生息,人口增長很快,兩宋時期的農業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

宋代擴大了耕種的土地,創製了不少高效農具,還大力發展栽培技術,這些都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並由此帶動了林業、牧業、漁業及農村副業的發展。

這一時期的土地製度是授田和限田,旨在遏製大地主籍沒和購買大量土地。

宋代農業的發展趨勢超過了以往。宋代注重對農業土地的合理使用。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實行淤田法,在黃河中下遊推行淤灌,頗有成就,規模空前,放淤的範圍遍及陝、晉、豫、冀。

《宋會要輯稿》記載了當時開封境內淤灌後,每年增產幾百萬石。由此可見,宋代淤灌的效果相當顯著。

宋代由於人口增加很快,平曠的土地不夠用,除了用淤田法擴田外,還開墾山、澤地進行耕種。土地利用範圍擴大,主要表現有與山爭地的梯田和與水爭地的圩田和圍田。

梯田是經人工蹬削而成,采用等高線法進行耕種,將作物在沿山橫向的等高線種植一二條,苗出以後就可耘鋤。後來發展到多條等高線種植,造成山坡層疊的梯田,既方便鋤草,又便於蓄水。宋代梯田分布很廣,在川、粵、贛、浙、閩等地都有。

圩田是在低窪多水的地區築堤,防止外圍的水浸入的稻田,在宋代發展很迅速,是當時人們與水爭田的主要方式。有圍田、沙田、塗田等多種形式。

圍田就是築土作堤,捍禦外水侵入,並設置圩岸溝河閘門,平時可以蓄水,澇時開閘排出圩內的水,旱時開閘引入外麵的水灌溉。這樣就能做到排灌兩便,旱澇保收。

沙田則是利用長在河畔出沒無常的沙淤地來工作。塗田是海邊潮水泛濫淤積泥沙生長堿草,由於年深日久形成大小不一的地塊。

宋代新農具大量湧現,農具應用專門化,不同作物使用不同的農具,如割蕎麥用推鐮,割麥用麥綽、麥釤,割水稻用鈸等。

而且從利用人畜力為動力發展到利用水力,由水磨、水碾、水錐進而發展到翻車式龍骨車、筒車等,利用水力運轉以輸水灌田。這對我國一年二熟農作製的改革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南宋時翻車式龍骨車及筒車在江南一帶應用很普遍。翻車式龍骨車就是翻車,又稱踏車,是由連串的活節木裝入木槽中,上麵附以橫軸,利用人力踏轉或利用牛力旋轉,也有利用水力旋轉者,活節木板連環旋轉,溝溪河川的水隨木板導入田中。它起水快,搬運方便。隨地可用,深受南宋農民重視。

北宋時人應用水磨、水碾,利用水力運轉的原理,創造了自轉水輪的簡單裝置,吸水、運水、覆水都用一輪。到南宋時為提高其載水量,用若幹竹筒係在輪上,增加輸灌水量,這時才有筒車的名稱。元代進一步發展為上輪、下輪,可適用於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的情況。

筒車,在岸上立一轉輪為上輪,在河中立一轉輪為下輪,兩輪間用筒索連起來,筒索裝許多竹筒或木筒,水流激動轉輪,輪上的筒就依次載水注入岸上的田裏。覆水後空筒複下依次載水而上,循環不止。

宋代農具在改進中,為提高效率,根據不同的作物創造出許多新的類型,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整地農具有踏犁、鍘刀和耥。《宋會要輯稿》中說踏犁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鑊耕之功則倍。宋代因缺少牛,曾多次推廣過踏犁。鍘刀又稱裂刀,宋代用它開荒。其形如短鐮,刀背特厚,一般裝在小犁上,在犁前割去蘆葦、荊棘,再行墾耕;或將它裝在犁轅的頭上向裏的一邊,先割蘆葦,再行墾耕。

此外還有耥、秧馬、耬鬥、耬鋤、推鐮等。耥是金代為適應東北壟作特點而創製的,能分土起壟和中耕。

秧馬是用來拔秧的農具,可以減輕勞動強度。蘇軾曾在《秧馬歌》及序中記敘人騎在小船似的秧馬上,兩腳在泥中撐行滑動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