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宋代農業經濟與土地製度(2 / 3)

耬鬥是施肥工具,耬鬥後置篩過的細糞和拌蠶沙,用耬播種時隨種而下覆於種上,同時還有施肥的功效。

耬鋤是北方沿海地區出現的畜力中耕器,形如木屐,長1尺餘,寬3寸,下列推列鐵釘20多枚,背上裝一長竹柄,可用手持著在稻苗行間來往鬆土、除草。

推鐮用來收割蕎麥,是當時的新創,推鐮是在頂端分叉的長柄上裝上2尺長橫木,兩端又裝一小輪,兩輪間裝一具半月形向前的利鐮,橫木左右各裝一根斜向的蛾眉杖,可以聚割下的麥子,用大力推行,割下的麥子倒地成行,工效較高。

宋代在土壤肥料理論和技術方麵有著重大的突破。以陳旉為代表的農學家提出了地力常新論,擴大了肥源,改進了積肥方式,出現了保肥設備,提高施肥技術。

兩宋時期旱地耕種技術的提高主要表現在犁深、耙細、提出秋耕為主,以及套翻法的創始等方麵。淺耕滅茬和細致耕耙,可以保墒防旱,提高耕作的質量;隨耕隨耮,就能減少耕種過程和土壤水分損耗;反複耙耮,能使土壤表層形成一個疏鬆的覆被層,減少水分的氣態擴散;強調秋耕為主,有利於大量接納秋雨,蓄水保墒等。

由於兩宋時經濟重點轉向南方,南方水田地區施行一年二熟栽培,不但能雜植北方的粟、麥、黍、豆,而且引入新作物的產品的製造技術,並發展了南方原產作物的栽培技術。

當時南方經濟作物發展極為迅速,茶、蔗、棉栽培擴大。茶、蔗、棉都實行直播,而茶多種在丘陵地、傾斜地,不做畦,采用穴播叢植法。蔗、棉要做畦,不需移栽。

當時國內外大量需求蠶絲製品,絲出於蠶,蠶依於桑,而桑的生苗生產需3年,這就出現了營養繁殖快速成苗的方法。以前的壓條法得到更進一步的充實,並創造了插條法、埋條法。

壓條法就是將植物枝條壓入土中,使土中的部分產生不定根,然後將它從母株切斷獨立成株,優點在於切斷前,壓條能接受母株營養,易於成活。

插條法則是將植物斫下的枝條插入土中,使它入土的部分不定根自行生長。

埋條法是將樹的幹或其萌條留其樹身或條身有芽的埋入預置的坑內,一方麵使其根係發育,另一方麵使其身不出土,但周圍的芽成長成條。

南宋時盛行桑的嫁接,技術水平已相當高。另外,湖桑是南宋時由魯桑南移到杭嘉湖地區,通過人工和自然選擇,高產優質。它的出現是蠶桑業的一件大事。

宋代的蔬菜、花卉、果樹也已成為農業的重要行業,不僅表現在種類增加和優良品種不斷大量湧現,栽培技術也有很大發展。

宋代蔬菜種類增加不少。據《夢粱錄》記載,南京杭州就有蔬菜30多種,絲瓜最早記載於宋《老學庵筆記》,菠菜在宋已發展為主要蔬菜之一,而南宋時白菜品種多,品質好。

蔬菜的栽培技術也有不少發展。最早見於宋元間《務本新書》,其中談到茄子開花,削去枝葉,再長晚茄,就是用整枝打葉來控製生長發育,可使之分批結果而增產。

花卉的發展也是空前的,北宋首都汴梁、南宋首都臨安都有花市,洛陽和成都的牡丹、揚州的芍藥都是當時的名產。

果樹的佳種在宋代大量出現,據宋韓彥直《橘錄》記載,僅溫州一地就有橘14種,柑8種,橙5種,並對它們一一作了詳細的性狀描述。

宋蔡襄的《荔枝譜》中記載福州荔枝有32個品種。《夢粱錄》記載了當時杭州的柿子就有方頂、牛心等10多個良種。這說明宋代果樹已出現大量良種。

果樹的栽培技術有嫁接、脫果、除立根、套袋等。脫果法是一種無性繁殖方法。據宋溫革《分門瑣碎錄》介紹,農曆八月用牛糞拌土包在結果枝條像宏膝狀的彎轉處,狀如大碗,用紙袋包裹,麻皮繞紮,任其結實。到第二年秋開倉檢視,如已生根就截下再埋土中使其持長。這在當時是重大創造。

兩宋時期,由於江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殖,在木材、役畜、淡水養魚、農產加工等方麵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促進了林、牧、漁等副業技術的改進和提高。

南宋的林業生產、造林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農業的許多生產技術創造出來的,造林、樹木移栽的方向、時期和方法,苗圃育苗及嫁接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