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元代農業經濟的全麵發展(2 / 3)

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於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孳畜。

可見,當時蒙古貴族的私人牧場所占麵積之大。嶺北行省作為元代皇室的祖宗根本之地,為了維護諸王、貴族的利益和保持國族的強盛,元政府對這個地區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畜牧業是嶺北行省的主要經濟生產部門,遇有自然災害發生,元代就從中原調撥大量糧食、布帛進行賑濟,或賜銀、鈔,或購買羊馬分給災民;其災民,也常由元廷發給資糧,遣送回居本部。

元代手工業生產也有些進步,絲織業的發展以南方為主,長江下遊的絹,在產量上居於首位,超過了黃河流域。

元代的加金絲織物稱為“織金錦”,當時的織金錦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用片金法織成的,用這種方法織成的金錦,金光奪目。另一類是用圓金法織成的,牢固耐用,但其金光色彩比較暗淡。

棉紡織業到宋末元初起了變化,棉花由西北和東南兩路迅速傳入長江中下遊平原和關中平原。加上元代在5個省區設置了木棉提舉司,每歲可生產木棉10萬匹,可見長江流域的棉布產量已相當可觀。

在棉紡織技術方麵,由於當時工具簡陋,技術低下,成品尚比較粗糙。1295年前後,婦女黃道婆把海南島黎族的紡織技術帶到鬆江府的烏泥涇,提升了紡織技術,被尊稱為“黃娘娘”。

元代的瓷器在宋代的基礎上又有進步,著名的青花瓷就是元代的新產品。青花瓷器,造型優美,色彩清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元代透過專賣政策控製鹽、酒、茶、農具、竹木等一切日用必需品的貿易,但元代幅員廣闊,交通發達,所以往往鼓勵對外貿易政策,因而對外貿易頗為繁盛。

元代土地,大致可分為屯田、官田、寺觀田和民田四大類。屯田和官田都是國有土地,統稱“係官田”;寺觀田和民田為私有土地。“係官田”的顯著增多是元代土地製度上的一個重要特色。

屯田,實際上就是由封建政府直接組織農業生產,元代屯田十分發達,其規模之大,屯田的方式,主要有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是元代最重要的屯田方式,其類型有二,一是鎮戍邊疆和內地的軍隊屯種自給,二是設置專業的屯田軍從事屯種。

這是元代軍屯不同於以往曆代軍屯的顯著特點。屯田軍戶,主要來源於漢軍和新附軍,他們專事屯種以供軍食,一般情況下不任征戍。在元代統一之前,專業的屯田軍便已出現。

民屯是組織民戶進行屯種,其組織形式帶有濃厚軍事性質。從事民屯的人戶另立戶籍,稱“屯田戶”。內地屯田戶,或來源於強製簽充,或來源於招募。

邊疆屯田戶,則主要通過遷徙內地無田農民而來。屯田戶的生產資料,如土地、牛種、農具等,或由政府供給,或自備。民屯的分布範圍也很廣泛,規模亦大。

元代屯田的管理,分屬樞密院和中書省兩大係統。軍屯總隸樞密院,分隸各衛、萬戶府和宣慰司,各衛和萬戶府之下設立專門的屯田千戶所和百戶所以管屯種。

民屯總隸中書省,分隸司農司、宣徽院及各行省,具體管理由所在地的路、府、州、縣,或由專門設立的屯田總管府、屯田署等。

元代大規模實行屯田,促進了荒地的墾辟,擴大了可耕地麵積,對邊疆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尤為有利。

元代官田,是指屯田以外所有的國有土地。元代官田的數量頗為龐大,超過了前代。官田種類不一,主要有一般官田、賜田、職田和學田四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