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新作物的引進與廣泛傳播,人口的繁衍,特別是進入18世紀以後,我國人口不斷大幅度的增長,大大增加了對糧食的需求,因而也促進了清代多熟製的迅速發展。在當時,“一歲數收”具有提高單位麵積年產量的積極意義。
18世紀中葉以後,我國北方除一年一熟的地區外,山東、河北、陝西的關中地區已經較為普遍的實行三年四熟或兩年三熟製。南方長江流域一般一年兩熟,再往南可以一年三熟。
自實行複種製,周年之內的種植和收獲次數就有了增加,而從始用於蔬菜生產中的間作、套種等技術運用於大田生產後,“一歲數收”的多熟種植技術逐漸提高,農作製也相應地更加複雜化了。其中,套種是解決多熟種植的關鍵技術。
套種的原則,一是除主種作物外,套種作物應選擇生長期比較短,相互間有親和力的作物,經濟作物和蔬菜都可以參加進去;二是通過套種爭取多收,最主要的技術措施就是要多施肥料。此外,桑間、果間,通過間作、套種、複種等技術,也可增加種植和收獲次數。
有的地區為了解決上、下兩熟作物收獲和播種季節上的矛盾,清代創造發明了幾種特殊的栽培技術。這些技術至今在農村中仍有沿用的。
一是小麥移栽法。小麥人工移栽始於何時,尚無明確的文獻可證。但到明末清初,對小麥育苗移栽的時間、方法等已有較詳細的記述。有人認為農曆八月初,先下麥種。張履祥在《補農書》中進一步指出:
中秋前下麥子於高地,獲稻畢,移秧於田,使備秋氣。雖遇霜雨妨場功,過小雪以種無傷。
《知本提綱》指出:麥苗等皆宜先栽後澆,如水中栽,就不發旺,每科栽畝十餘根,行株距4寸左右,而且要縱橫排直成行,以便中耕、壅根、除草和通風透光,這樣就能“苗盛而所獲必多”。
小麥移栽不僅可以克服晚稻晚收和冬麥早播季節上的矛盾,而且可以減輕或避免蟲害、節省種子和使莖稈粗壯不易倒伏。二是冬月種穀法。此法是針對秋季因某些原因而錯過種麥時期所采取的一種補救方法,使農民在麥季無收的情況下仍可以收到早穀子。河南有些地方農民冬月種穀的方法是,於冬至或冬至前一天直接把穀種播入田中,結果和在甕內埋入土中處理14天沒有差別。
北方旱地搶墒播種。我國北方旱地由於春旱或秋旱影響而不能及時整地下種。針對這種不利自然條件,農民創造和積累了不少搶墒播種和抗旱播種的經驗。清代農書中記載的方法有:趁墒種麥;搶墒種豆,留茬肥田;晚穀播種;幹土寄子。
趁墒種麥的方法,即在秋茬地上種麥,如果有秋旱趨勢,必須搶墒下種等雨,不能等雨再種。
搶墒種豆,留茬肥田的方法,即在小麥收割後,於麥茬行間開溝種豆,這樣既可利用麥茬護苗,又可利用殘茬肥田。此書還提出且割麥且種豆的辦法。
幹土寄子抗旱播種法也是農書中提出的。北方旱地夏收夏種季節,如雨水不及時,可采取抗旱保墒的措施以適時播種。種晚穀播種辦法是,在麥收後淺耕滅茬,即先耪一遍,然後騎壟種之,但斷不可耕壟,以免耕後跑墒。
幹土寄子辦法是,實在無雨,將前墒過之地,或用耬,或用撒,幹種在地內候雨。幹土寄子法的優點在於比雨後才播種的出苗要早。
清代對通過施肥來提高單位麵積產量的認識更深刻了,如《知本提綱》提出了“墾田莫若糞田”之說。
施肥經驗進一步豐富的表現,一是積肥方麵,要多施肥就必須多積肥,肥料種類和來源比以前增加和擴大了許多。《知本提綱》將它們分為10類,稱為“釀造十法”,也就是積肥的10種方法:
曰人糞、曰牲畜糞、曰草糞、曰火糞、曰泥糞、曰骨蛤灰糞、曰苗糞、曰渣糞、曰黑豆糞、曰皮毛糞。
並分別記述了積製方法和效果。就農家糞肥而言,這10大類已是無所不包了。
還有對肥效的體驗進一步加深。《知本提綱》在介紹“釀造十法”中對糞肥等級所表達的方式:一種是用“可肥美”,“可肥田”,“可強盛”的詞語;另一種是“一等糞”,“肥盛於諸糞”,“最能肥田”,“更勝於油渣”,“沃田極美”等字句,也反映出農民體會到這些肥料在肥效上有差別。隻有肥料種類增多,人們在使用中通過比較試驗,才會體會到它們的肥效不同。
在施肥技術上,清以前對施肥的時間、不同土壤應施哪些不同的肥料以及哪種作物最需要哪類肥料,即所謂施肥中的“三宜”問題已有所論述,但到清代通過《知本提綱》一書的總結,使人們對施肥“三宜”的認識就更為明確係統了。
所謂“時宜者,寒熱不同,各應其候”,即在不同時期,施用種類不同的肥料;所謂“土宜者,氣脈不一,美惡不同,隨土用糞,如因病下藥”,就是說對不同的土壤,施用不同的肥料,以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所謂“物宜者,物性不齊,當隨其情”,即對不同作物施以適合的糞肥。
清代對作物蟲害的防治比較重視,認識到害蟲不是神蟲,而是“凶荒之媒,饑饉之由”,必須消滅之。在蟲害防治技術上,也彙集前人經驗並加以發展:
首先是人工防治。如蝗蝻、豆蟲、虸蚄之類用人工加以捕打,或用炬火驅逐。
其次是藥物防治。清時采用的滅蟲藥有砒霜、煙草水、青魚頭粉、柏油、芥子末等。蒲鬆齡的《農桑經》記載說種穀“用信乾”,“信乾”就是用砒霜和穀子煮透曬幹製成的毒餌。
再次是農業防治。比如耕翻冬漚,調節田間溫濕度,輪作換茬,合理間作,種子處理,選育抗蟲品種,調節播植時間,中耕除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