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1 / 1)

那是在西漢初年,有個天資聰穎的少年董仲舒,酷愛學習,讀起書來常常忘記吃飯和睡覺。

董仲舒的父親看兒子廢寢忘食地讀書,擔心他身體受損。為了讓孩子能歇歇,他決定在後宅建一個花園,讓孩子多到花園散散心歇歇腦子。

第一年,董父一邊派人到南方學習,看人家的花園是怎樣建的,一邊準備磚瓦木料。頭一年動工,園裏陽光明媚、綠草如茵、鳥語花香、蜂飛蝶舞。姐姐多次邀請董仲舒到園中玩。他手捧竹簡,隻是搖頭,繼續看竹簡,學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詩經。

第二年,小花園建起了假山。鄰居、親戚的孩子紛紛爬到假山上玩。小夥伴們叫他,他動也不動,低著頭在竹簡上刻寫詩文,頭都顧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後花園建成。親戚朋友攜兒帶女前來觀看,都誇董家花園建得精致。父母叫他去玩,他隻是點點頭,仍埋頭學習。中秋節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園中邊吃月餅邊賞月,可就是不見董仲舒的蹤影。原來董仲舒趁家人賞月之機,又找先生研討詩文去了。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刻苦讀書,遍讀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各家書籍。隨著年齡的增長,終於成為令人敬仰的大師。他在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他命令群臣選出“賢良文學之士”,把他們召集起來,由他親自考試。在這次考試中,針對漢武帝的策問,董仲舒連上了3篇策論作答,提出了自己的一係列主張。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在第一篇“對策”中,董仲舒針對漢初以來崇尚“黃老之學”中“無為而治”的政策,寫了一篇近2000字的“對策”之冊,向漢武帝建議實行有為政策,係統地提出了君之道和治理天下的手段,對漢武帝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在第二篇“對策”中,董仲舒建議漢武帝興辦太學,選派明師,宣傳和發揚儒家的思想學說。還建議改革吏製,讓諸侯、郡守和其他高級官員每年選擇兩人推薦給皇帝,選得好的官員有賞,選得不好的官員受罰。這樣,天下的賢士都可被發現,都可以為朝廷所用。

董仲舒的兩次“對策”層層遞進,深入而明確地提出了尊儒興教,德刑並施的主張,贏得了漢武帝的充分信任。

不久,漢武帝又進行了第三次策問,這次主要是關於天人感應的問題。於是,董仲舒第三次“對策”,不但宣揚了天人感應,還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主張。尤其獨特的是,他在文章中明確提出“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就是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漢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對策,感到十分驚奇,他終於發現了最適合於自己的治國思想論調。漢武帝由此施行了一係列措施,對當時的社會和曆史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這一切都源於董仲舒所奠定的思想基礎。

董仲舒促成了漢武帝實行尊儒改革後,被任命為江都王的相國,他在這個崗位上做了9年,之後又做了4年膠西王的相國,從此結束了仕途生涯,回到家裏埋頭著書研學。

董仲舒認真地總結了自己50餘年的心得體會,加上對《公羊春秋》的研究,寫成了17卷82篇的《春秋繁露》。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把“天人感應”的思想融進文章中,認為王者能起到參天地的巨大作用,廣大“民”“眾”也能影響上天。還把“四權”和“三綱五常”在書中歸納了出來,認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上天的意誌。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闡說了“三統說”。三統從黑統開始,經曆白統到赤統,又複歸黑統,他認為這是曆史的發展規律。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逝,終年75歲。他的墓地在西漢京師長安西郊。有一次漢武帝經過那兒,特意下馬致意。故此,董仲舒的墓地又稱為“下馬陵”。

董仲舒從一位傑出的學者到皇帝的智囊,從當相國到著書立說,他最終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儒學家、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他的廉潔正直,刻苦鑽研精神,得到了後人的推崇。

董仲舒和他的《春秋繁露》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首倡獨尊儒術,“三綱五常”,對曆史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並延續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