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政治哲學論著——申鑒(1 / 1)

魏晉之風

魏晉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政治製度比較獨特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的學術思潮和玄學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改革、發展和補充儒學的願望。他們雖然倡導玄學,實際上卻在玄談中不斷滲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於老莊、名教符合自然等思想觀念。

這個時期的統禦政論文章,已經不再局限於思想流派的爭辯,而是發展到對政治格局、官員考評,及社會民生的討論方麵。但此時的政論文章主要體現在清談方麵,有些脫離實際的虛幻。

那是在東漢末年,有個神童叫荀悅,自幼聰穎好學,因為家境貧寒買不起書,他就到處借閱。借書不能長時間不還,幸虧他過目不忘,看一遍便能全部記住。他看得快,看完還給人家,便能很容易再借到新書。

就這樣,荀悅博覽群書,12歲時就能講解《春秋》,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成了非常著名的學者。

當時正處於漢靈帝時期,宦官專權,荀悅不願出仕,隱居鄉野。家人都不理解他,隻有堂弟荀彧特別欽佩他。等到東漢著名政治家曹操穩定了北方政局,荀悅便被荀彧推薦到曹操府中工作,後來漢獻帝遷都許昌,荀悅被任命為黃門侍郎,累遷至秘書監、侍中。

荀悅的工作主要是陪在漢獻帝身旁,為他講解經史政事,兩人天天討論典籍,荀悅深得漢獻帝稱讚信任。

漢獻帝因為《漢書》文體繁複難懂,讓荀悅用編年體改寫。荀悅依據《左傳》的體裁,寫成《漢紀》30篇,時人稱其“辭約事詳,論辨多美”。

荀悅輔佐漢獻帝本意是為了匡扶漢室,但當時曹操執掌文武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荀悅縱有滿腹才華,但“謀無所用,乃作《申鑒》”。

《申鑒》全書5卷,包括《政體》、《時事》、《俗嫌》、《雜言》等,都是為了重申曆史經驗,供皇帝借鑒的。

《申鑒》抨擊讖緯符瑞,反對土地兼並,主張為政者要興農桑,宣文教,立武備,明賞罰。書中對當時名儒董仲舒的“性三品”進行了改造,注入了新的內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

同時,書中又否定了孔孟“上智下愚不移”的觀點,對百家中的荀子性惡論和公孫龍本性無善惡之分,對西漢文學家揚雄的善惡混合論也持否定態度,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迷信說法,都做了批判。

《申鑒》所探討的上述問題,對魏晉玄學有很大影響,尤其是他的人性論為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所吸收,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

此外,《俗嫌》篇,還有一句著名的帝王立身之言:

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聽動聽的話語,不要相信不切實際的方法,不謀取浮華的名聲,不做虛偽的事。這句話在後世被很多帝王作為修身準則。

《申鑒》全書恪守傳統儒學,又主張德刑並用,限製兼並,以緩和社會矛盾。書中還極力主張抑製權臣,維護封建等級秩序,以強化皇權,是漢末知識分子政治觀點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