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有個紹興幫33(3 / 3)

但實際上周氏兄弟和蔡幫主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種單向單一的,至少現在已經有人撰文講述周氏兄弟對蔡先生的不滿情緒,關於周作人的不滿前麵已經提及,而魯迅這邊呢,可能跟他一時對人際關係的判斷失誤有關係吧。

1927年的時候,蔡元培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長,魯迅在給同鄉章廷謙(川島)的信中發過牢騷,注意,當時魯迅固定發牢騷的有倆人,除了川島,還有一位就是許壽裳。魯迅說,“我和此公,氣味不投者也。民元以後,他所賞識者,袁希濤蔣維喬輩,則十六年之頃,其所賞識者,也就可以類推了。”這實際上是在講,蔡先生還不夠賞識自己。這一年的十月,魯迅遷居上海,到了上海,他也是先去訪跟蔡不同陣營裏的易培基和李石曾。同年12月,他給章廷謙的信中又說:“太史之類,不過傀儡,其實是不在話下的。他們的話聽了與否,不成問題,我以為該太史在中國無可為。”

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蔡元培的對手,沒有蔡對魯迅好。1927年12月,蔡元培就給魯迅主動送上一個不用上班就可以拿到300元幹薪的特大飯碗:中華民國大學院特約撰述員。一年之後,這個飯碗又在蔣夢麟任部長的教育部裏改名為"教育部編輯費"。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魯迅於1932年3月2日致信許壽裳:“被裁之事,先已得教部通知,蔡先生如是為之設法,實深感激。惟數年以來,絕無成績,……教部付之淘汰之列,固非不當,受命之日,沒齒無怨。……今所懇望者,惟舍弟喬峰在商務印書館作館員十年,雖無赫赫之勳,而治事甚勤,始終如一,商務館被燹後,與一切人員,俱被停職,……可否乞兄轉蔡先生代為設法,……”

又由於有“蔡先生代為設法”,魯迅的弟弟周建人保住了商務印書館的編輯職位。不過也很奇怪,魯迅碰到這種事情,他不是直接找蔡元培,他都得請許壽裳轉述,不知這算不算一種生活的智慧。

所以說,蔡氏對周氏三兄弟,都是有恩之人,更不用說魯迅去世後,蔡元培擔任治喪委員會主席,並親致悼詞。他撰寫的《挽魯迅聯》中寫道:“著作最謹嚴,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隨後,蔡元培還出任魯迅紀念委員會主任,積極支持出版魯迅全集,並為《魯迅全集》作序言。這一點,連郭沫若都有過評價說:“影響到魯迅生活頗深的人應該推數蔡元培先生吧!這位有名的自由主義者,對於中國的文化教育界的貢獻相當大,而他對於魯迅始終是刮目相看的。魯迅進教育部乃至進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於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魯迅的病歿,蔡元培是盡了沒世不渝的友誼的。”這個評價應該說是公正的,雖然郭沫若和魯迅生前同在上海,據說連麵都沒有見過,他們曾是兩個陣營裏的人,但是郭先生後來變換陣營也如同他的才思一樣迅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