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所在朝代清朝
生卒年月1711-1799
在位時間1735-1796
人物簡介
乾隆帝弘曆,雍正帝第四子,是清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去世,弘曆即位,改年號“乾隆”。由此,他站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至高點,開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在1796年退位,退位後又當了3年太上皇,終年88歲。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了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即位
雍正在位的時候,乾隆就被封為和碩寶親王。公元1735年,雍正死後,群臣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麵取出錦匣,幵讀密詔,上麵書著:“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繼朕即皇帝位。”
乾隆於同年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乾隆”。
乾隆即位後,實行了一係列繁榮國家的政策,重視農桑,停止捐納,使社會出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間達到了頂峰。
同時,乾隆平定了準噶爾部,消滅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嚴厲拒絕了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文治皇帝
乾隆帝向慕風雅,一生著文吟詩,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餘首,幾與《全唐詩》
個年輕俊秀的乾隆皇帝個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陶醉於文治武功,聽任和珅專權,國政日益腐敗。
相當。乾隆帝又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下令將內府珍藏的文物編成《石渠寶芨》、《西清古鑒》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征集圖書,編纂巨帙《四庫全書》,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彙。
乾隆帝也是陶瓷、藝術的愛好者,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在其統治期間,中國的陶瓷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直至今日,一些乾隆朝的收藏品和陶瓷宮廷用器還被故宮博物院、倫敦大衛基金會所收藏。
建築上,乾隆在圓明園的建造上打上了私人喜好的烙印,他親自監督了西洋樓的建造。公元1750年,乾隆委托意大利天主會教士郎士寧設計了定時水鍾和噴泉裝置,以供皇家娛樂。
“十全老人”
乾隆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並作《禦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乾隆的“十全武功”是:平準喝爾為-定回部為~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況不同,性質各異: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揚兵耀武,有得不償失,有多管閑事,有維護正義,有反擊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爾喀用兵兩次,這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統一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但是,有的用兵卻是小題大做,窮兵黷武。如大小金川之役就是這樣的。
乾隆在內政方麵創舉不多,其最大的成績是繼續施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政策,並以個人的威望維持統治階級的穩定,使社會經濟在穩定發展中達到繁榮。
乾隆帝執政時間過長,雖然自勵“持盈保泰”,但是月盈則虧,泰極否來。乾隆晚年,誌驕意滿,思想僵化,喜諛惡諫,寵信貪官和珅,做了許多錯誤事情,積累了嚴重的社會矛盾。而吏治腐敗,人口膨脹,財政緊缺,兩極分化加劇,是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