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購,當然是個肥得流油的好差事。不過呢,童貫是有開闊眼界的宦官。他沒有把目光局限於利用職務之便中飽私囊方麵,而是花大力氣結交一個被貶居於此,鬱鬱不得誌的人——蔡京。
童貫的手下們很納悶,問:“老大,朝中的宰相公卿那麼多,您不去花力氣好好巴結巴結,為啥偏偏找這個被貶官、沒前途的家夥?”
童貫鄙視了一下這幾個鼠目寸光的手下,哈哈大笑:“咱們去巴結宰相公卿,他們願意理咱們嗎?還不是熱臉貼冷屁股?更何況,巴結宰相的成本太高,而收買蔡京的成本低。在你們眼裏,他是沒有潛力的廢物;在我眼裏,他卻是漲勢看好的潛力股啊。”
童貫收買蔡京,令失意中的蔡京受寵若驚。他投桃報李,利用自己在本地的影響力,屢屢為童貫進獻珍奇寶物,使得童貫能夠圓滿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務。
不過,這隻是小收獲而已;童貫收買蔡京的更大效用,在後麵。
童貫拿出大把的銀子,活動宮中的宦官和妃嬪,在皇帝麵前大肆吹捧蔡京。這一手果然奏效,不到一年的功夫,蔡京就被重新召回京城,迅速攀升到了宰相的位置上。童貫收買潛力股的策略,大獲全勝。
蔡京主持國政之後,極力推薦童貫監軍西北。童貫這次監軍西北之行,以他卓絕的膽識與魄力,贏得了軍方與朝廷的良好口碑與高度信任。
三軍殺牲祭旗,整軍待發之際,忽然有朝廷的禦使匆忙趕來,稱有急詔。童貫打開一看,一聲不響,塞進靴筒。主帥納悶,問:“監軍大人,詔書上怎麼說?”童貫不緊不慢地回答:“皇上希望我們馬到成功。”
這次出征,童貫利用他對軍事、地理的熟悉,積極配合主帥,打了一場漂亮仗,一舉收複了四個州。凱旋之日,大擺慶功宴,童貫幹了兩件極其露臉的事情,改變了人們對他的看法。
第一件事,童貫取出出發之前收到的急詔,給大家看:原來詔書內容是皇宮失火,皇帝認為這是凶兆,下令取消此次軍事行動。將士們看完之後大吃一驚,問:“幸虧這次打的是勝仗,要是打了敗仗,可怎麼交代?”童貫嗬嗬一笑:“所以童某事前不讓各位看詔書。如果打了敗仗,責任自然由童某一肩承擔。”
這哪裏是太監啊,這分明就是個仗義執言的梁山好漢形象嘛!將士們感動壞了,跪倒了一大片。
第二件事,這次出征,有一位將領陣亡,留下遺孤。童貫在慶功宴上,當眾宣布收該遺孤為義子,承擔這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的所有費用。將士們感激涕零,徹底改變了對童貫的認識。
宋朝雖然經濟、文教都非常發達,但是軍事方麵尤其是對外作戰卻非常薄弱,屢戰屢敗,無比鬱悶。童貫這次軍事勝利,是一次久違的勝利,給朝野上下打了一針強心劑。而童貫,也成為軍界和政壇一顆新星。
童貫在軍界的崛起,引起了蔡京的不安。毫無疑問,童貫現在已經成為蔡京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童貫在西北軍區多次選拔官員,都沒有通過蔡京的同意。兩人的蜜月期終於結束,曾經友好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開始出現裂縫。
真正的導火索,在於公元1108年的一次官位變動。
該年,宋徽宗授童貫“開府儀同三司”,這種榮耀與權力已經淩駕於宰相之上了。蔡京對此反應激烈,極力勸阻:“童貫是個宦官,哪能得此尊榮?”皇帝沒有辦法,隻好罷休。
蔡京這個舉動,等於宣告:我與童貫徹底掰了。
但是童貫卻並沒有發作,因為如果現在對付蔡京,實在沒有多少把握。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童貫開始冷靜地布置在朝中的勢力,尋找時機準備一舉扳倒蔡京。
首先,童貫招攏了自己的徒子徒孫,讓他們發揮最能接近皇帝和妃嬪的優勢,在宮中大肆製造輿論攻勢,抹黑蔡京。
其次,童貫在朝中拉攏平素與蔡京有仇怨的大臣,讓諫官和禦史拚命彈劾蔡京。
第三步,也是最狠的一招,童貫收買了宋徽宗最寵信的道士。於是這個道士在宋徽宗麵前睜著眼睛說瞎話:“太陽中心出現黑子,必須要罷免大臣,否則對皇上不利!”
經過這三步的準備,童貫終於發力,在兩人鬧翻的第二年,一舉扳倒了蔡京,將他打回原形,貶居杭州。
我能把你捧起來,就能把你拉下來。哪兒來的,給我乖乖滾回哪兒去!
蔡京倒台,童貫得勢,被封為檢校太尉,官居大宋朝武官之首。又過了不久,童貫終於名正言順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此時再也沒有任何人敢於公開出麵反對了。隨後,童貫又受命領樞密院事,成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受封太傅、涇國公,到十多年之後受封王爵。童貫的威勢一時無兩,朝野上下再也沒有可與之分庭抗禮者。
羊群之所以矯健敏捷,是因為有狼的存在。童貫失去了對手,也就打破了官場的生態平衡,沒有任何製約,開始恣意妄為。他驕橫跋扈,搜刮民財,搞得天怒人怨。
這些不足以成為讓童貫倒台的理由,而頂多隻能夠成為童貫倒台之後落井下石者手中的“石”。童貫一生中真正的敗筆,是下麵這件事情。
金兵大舉入侵,童貫知道大勢已去。當時徽宗退位,宋欽宗即位。童貫從前線太原一溜煙跑到汴京,又拒絕聽受欽宗讓他留守汴京的命令,撒開腳丫子跟著徽宗一起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