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奇怪的是,在民間名氣極大的奸賊高俅,在官修正史《宋史》中卻連一篇獨立的列傳都沒有,他的事跡散見於全書的字裏行間。《宋史》無傳,並不能掩蓋他極富傳奇性的發跡經曆。
高俅,出身於平民家庭。但他非常機靈,並且念了點書,文字功底很紮實。這個辦事能力強,善於跟各色人等打交道還能寫一手好文章的年輕人,很快就被一個人相中,收進府中。
這個人,乃是中國曆史上文才與知名度絕對能夠排進前五名的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雖然是一代大文豪,但是也很頭疼寫一些日常的文書,比如請柬、拜謁帖、給粉絲的回信等等,所以一直在物色一個能夠寫東西,頭腦又靈活的助手。這不,蘇東坡一眼就相中了高俅,把他收進府中,做了一名“小史”--大體相當於負責文字工作的小秘書。
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高俅受到這名大文豪風骨與書卷氣的熏染,因為他跟蘇東坡的時間非常之短。不久之後,蘇東坡由於工作調動的緣故,要離開北宋首都開封府。高俅可不願意離開這富庶繁華的皇城根兒,跟蘇東坡去過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詩人生活。於是,蘇東坡就為高俅物色新的主人。
蘇東坡為高俅找的新主人,是小王都太尉王晉卿。
這位小王都太尉可不是尋常人物,他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的姑父。他雖然來頭不小,可卻是典型的紈絝子弟,整日裏招蜂引蝶,把公主冷落一邊鬱鬱而終。宋神宗得知此事,大發雷霆,在公主安葬之後立即貶謫王晉卿。
但王晉卿也不是一無是處,他是個丹青好手,妙筆生花。王晉卿既然是此道高手,自然就把史上最具藝術家氣質的未來皇帝端王趙佶給吸引來了。端王與王晉卿經常在一塊兒切磋畫技,關係非常親密。
高俅的新主人既然有這層背景,自然也就給高俅帶來了白日飛升的機遇。
有一天早朝,端王與王晉卿在等候排隊入場的時候相遇。兩人閑聊了一會兒,端王突然發現自己的鬢角不是太整齊。端王是個注重儀表到了有輕微強迫症的人,當然不能容忍在朝會這麼重要的場合鬢角不整齊。偏偏他忘記攜帶修理鬢角的篦子刀,於是伸手向王晉卿借用。
王晉卿隨手掏出,遞給端王。端王急不可耐地修理完鬢角之後,閑極無聊,開始漫不經心地把玩這柄篦子刀,並且隨口說道:“這把篦子刀款式不錯,挺好用的。”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王晉卿趕緊搭了一句:“我最近剛巧定做了兩柄,還有一柄沒有使用過,我派人給您送去。”
兩個貴族的閑聊,就此決定了一個小人物的命運。傍晚,王晉卿選擇了辦事精明幹練的高俅,前往端王府贈送篦子刀。
高俅平日裏經常出入各大官府和王公貴族的宅邸,自然駕輕就熟,很快來到了端王府。門公通報過之後,高俅獲準進去麵見端王。高俅見到端王之時,端王正在庭院裏踢毬。
蹴鞠,就是古代的足球,最晚在漢朝就已經起源了。宋朝是蹴鞠的黃金時代,足球運動風靡天下,上到皇帝王公,下到平民百姓,都喜歡來上幾腳。當時的蹴鞠踢的是一種皮製的毬,這種皮毬,是用動物的膀胱充上氣,外麵縫製皮革而做成的。而宋朝的製造技術十分精良,已經能夠用十二塊皮革來縫製皮毬,並且不見針腳。
蹴鞠是一項群體體育運動,不僅深具對抗性,而且兼具觀賞性:
球場中央豎立的球門高約三丈,上麵紮彩結絡,留門約略一丈。參賽的左右軍各有十八人。其中,第一人為球頭,第二人為次球頭,其餘為球員,包括蹺頭、正挾、頭挾、右竿網、左竿網各一人,散立六至十人。雙方的服色不統一。比賽時,球頭頭戴長腳襆頭,其餘隊員戴卷腳襆頭。
除此之外,參加者還逐一表演,稱為“井輪”,表演有足踢以及頭、肩、臀、腹、胸、膝等各個部位的表演。
這時候,端王應該就是在進行這種“井輪”的練習。高俅拿著篦子刀,站在一邊觀看。高俅可能是個表情帝,邊看邊在臉上流露出各種各樣的表情:或讚賞,或驚歎,或稱許,或失望,或惋惜,或輕蔑……
端王好端端在自個兒練毬,哪兒受得了一個表情帝在一邊變幻出無數種表情?注意力完全沒法集中嘛!於是他停止踢毬,問高俅:“你會玩嗎?”
高俅眼饞很久了,機會既然從天而降,那當然當仁不讓:“會啊。”
俗話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端王一個人在這兒踢了半天,也覺得怪無聊的;一聽高俅說會踢毬,頓時來了興趣:“來,露兩手我瞧瞧。”
高俅也不推辭,施展開渾身解數使勁賣弄。
宋朝把球高飛落下叫作飛異,把球旋於周身叫作滾異。高俅對於這兩種技法都是爐火純青。隻見他拋滾自如,滾異繞身不墜,一會兒在前,一會兒在後,快若閃電,看得人眼花繚亂,令人拍案叫絕。
端王站在一邊,看得目不暇接,嘴都合不攏了,高興地抓耳撓腮。他索性派人給王晉卿帶了個口信:“你送來的篦子刀和來送篦子刀的高俅,都非常好。東西,我笑納了;人,我也要了。非常感謝!”
從此,高俅就留在端王府中,成了端王的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