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十七年的回顧(2 / 2)

我們可以說《時報》的第二個大貢獻是為中國日報界開辟一種帶文學興趣的“附張”。自從《時報》出世以來,這種文學附張的需要也漸漸的成為日報界公認的了。

這兩件都是比較最大的貢獻。此外如專電及要聞,分別輕重,參用大小字,如專電的加多,等等,在當日都是日報界的革新事業,在今日也都成為習慣,不覺得新鮮了。我們若回頭去研究這許多習慣的由來,自不能不承認《時報》在中國日報史上的大功勞。簡單說來,《時報》的貢獻是在17年前發起了幾件重要的新改革。這幾件新改革因為適合時代的需要,故後來的報紙也不能不盡量采用,就漸漸的變成中國日報不可少的製度了。

我是同《時報》做了六年好朋友的人,庚戌去國以後,雖然不能有從前的親密,但也時常相見;現在看見《時報》長大成了一個17歲的少年,我自然很歡喜。我回想我從前14歲到19歲的6年之中——一個人最重要最容易感化的時期——受了《時報》的許多好影響,故很高興的把我少年時對於《時報》的關係寫出來,指出它對於當時讀者和對於中國報界的貢獻,作為《時報》的一段小史,並且表示我感謝它祝賀它的微意。

但是我們當此慶賀的紀念,與其追念過去的成功,遠不如懸想將來的進步。過去的成績隻應該鼓勵現在的人努力造一個更大更好的將來,這是“時”字的教訓。倘若過去的光榮隻使後來的人增加自滿的心,不再求進步,那就像一個辛苦積錢的人成了家私之後天天捧著元寶玩弄,豈不成了一個守錢虜了嗎?

我們都知道時代是常常變遷的,往往前一時代的需要,到了後一時代便不適用了。《時報》當日應時勢的需要,為日報界開了許多法門,但當日所謂“新”的,現在已成舊習慣了,當日所謂“時”的,現在早已過時了。《時報》在當日是報界的先鋒,但17年來舊報都改新了,新報也出了不少了,當日的先鋒在今日竟同著大隊按步徐行了。大隊今日之趕上先鋒,自然未必不是先鋒的功勞,但做先鋒的人還應該努力向前爭這個“先鋒”的位置。我今年在上海時曾和《時報》的一位先生談話,他說:“日報不當做先鋒,因為日報是要給大多數人看的。”這位先生也是當日做先鋒的人,這句話未免使我大失望。我以為日報因為是給大多數人看的,故最應該做先鋒,故最適宜於做先鋒。何以最適宜呢?因為日報能普及許多人,又可用“旦旦而伐之”的死工夫,故日報的勢力最難抵抗,最易發生效果。何以最應該呢?因為日報既是這樣有力的一種社會工具,若不肯做先鋒,若自甘隨著大隊同行,豈不是放棄了一種大責任?豈不是錯過了一個好機會?豈不是辜負了一種大委托嗎?

即如《時報》早年的曆史,便是一個明顯的例。《時報》在當日為什麼不跟著大家做長篇的古文論說呢?為什麼要改作短評呢?為什麼要加添文學的附錄呢?《時報》倡出這種種製度之後,十幾年之中,全國的日報都跟著變了,全國的看報人也不知不覺地變了。那幾十萬的讀者,十幾年來,從沒有一個人出來反對某報某報體例的變更的。這就可見那大多數看報的人雖然不免有點天然的惰性,究竟抵不住“旦旦而伐之”的提倡力。假使《申報》今天忽然大變政策,大談社會主義,難道那看《申報》的人明天就會不看《申報》了嗎?又假使《新聞報》明天忽然大變政策,一律改用白話,難道那看《新聞報》的人後天就會不看《新聞報》了嗎?我可以說:“決不會的。”看報人的守舊性乃是主筆先生的疑心暗鬼。主筆先生自己喪失了“先鋒”的銳氣,故覺得社會上多數人都不願他努力向前。譬如戴綠眼鏡的人看著一切東西都變綠了,如果他要知道荷花是紅的,金子是黃的,他須得把這副綠眼鏡除下來試試看。今天是《時報》新屋落成的紀念,也是他除舊布新的一個轉機,我這個同《時報》一塊長大的小時朋友,對他的祝詞,隻是:“《時報》是做個[過]先鋒的,是一個立過大功的先鋒,我希望他不必拋棄了先鋒的地位,我希望他發憤向前努力替社會開先路,正如他在17年前替中國報界開了許多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