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爵科位於寧海縣北20公裏的強蛟半島西北角,與海潮翻滾的象山港相鄰,又與蔥鬱綿延的張家山緊密相依。300餘戶、千餘名林氏在此聚居。村後有山形如爵(古代飲器),故曾名“爵山林”。
據寧海《爵山林氏宗譜》記載,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林氏祖先從杭州仁和裏遷此,遇當地伐柯老人,老人指點道:“此地山名鵲窠山,可漁可柯,子孫能加官進爵。”林氏以為吉地,悠然居之,村名“加爵柯”,後來村中果然有人登科及第,於是正名為“加爵科”。
據老一輩相傳,林氏之祖與著名詩人林和靖同宗。幼年林和靖曾居住在奉化黃賢村,曾到爵山上幽居,而黃賢村與加爵科村隔江相望,同為林氏宗脈。
林逋(967—1028)字君複,漢族,浙江大裏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
加爵科林氏為了不忘祖德,更緬懷“和靖公”,在爵山建“桂林書屋”以教育子孫這一段往事,故又將書屋改為“林和靖祠”。
清代光緒五年(1879),林立言赴杭州孤山請林和靖像歸,懸掛於祠內和家廟大廳。如今,加爵科村中的不少大院深宅,精雕細刻的門窗、門額和山牆,仍散發陣陣書香。
從加爵科村後的山道緩步進山,行約三刻鍾,群峰環抱、翠竹夾道的幽穀豁然開朗,隻見一塊密布鬆林的平崗,海拔約130米,此中隱著一座“太極宮”。進入古樸的泥牆門之後,形如福建客家碉樓狀的24間小舍,按八卦形狀和方位,團團圍住一塊直徑約50米的圓形道地,其東、西兩方各鑿有直徑1.5米的水井,是為“太極生兩儀”之象。這裏古稱“孤山道院”,舊稱“和靖宮”,但現在已改作月峰寺,與其他佛寺不同的是寺內多了道家的呂純陽和儒士“和靖先師”的塑像。古道院還保存有一塊光緒辛巳年(1881)刻的“太極宮”匾額,另有一塊石碑刻道:“林中自有林中子,梅鶴同春萬八年。”可見此地更與“梅妻鶴子”的林和靖有緣。
寧海《爵山林氏宗譜》還記載了太極宮所在的山崗叫“四顧坪”,山頂圓形坪如盤,可環顧四麵,所以取名為四顧坪。清詩人魏光傑有詩曰:“突兀崎嶇路一條,登坪四顧任逍遙。身高自覺乾坤小,何處浮生未得消?”真實地刻畫了四顧坪山形的特征。
四顧坪緊依蔣家山崗、白臘灣崗、汶灣崗和山川平崗,從西南、西北、北麵和東麵望去,呈扇形屏列,故又取名為泗姑屏。在當地民間則稱為“小孤山”,與林和靖歸隱杭州西湖孤山相對應。
據寧海《爵山林氏宗譜》載,林氏始祖自錢塘遷至加爵科村,在四顧坪創建“桂林書屋”。北宋名士林和靖先生早年曾隱此讀書。林和靖少年好學,詩詞書畫無所不精,獨不會下棋,常對人說:“逋世間事皆能之,唯不能擔糞與著棋。”他性情淡泊,愛梅如癡。在故裏時唯以讀書種梅為樂。相傳,林和靖於故居前後種梅三百六十株,將每一株梅子賣得的錢,包成一包,投於瓦罐,每天隨取一包作為生活費。待瓦罐空了,剛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兌錢了。他種梅、賞梅、賣梅,過著恬然自樂的生活,常在梅園裏獨自吟哦,寫過許多有名的梅花詩。林和靖一生未娶妻,時人說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梅妻鶴子”的佳話是他一生的寫照。林和靖到了四十多歲時,便結廬於杭州孤山,死於孤山,葬於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