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禧五年(1021),四顧坪的桂林書屋,改為林和靖祠。曆元、明、清各朝,幾經興廢,至清光緒五年(1879)冬,林氏三十二世裔孫林立言,倡議赴杭州西湖孤山請林和靖像歸。光緒九年(1883)元月,林氏在舊址上重建祠宇九間,中三間為和靖祠,前三間為放鶴亭,後三間為太極文昌宮。環築八方,取八卦之象,每方建屋三間,共二十四間。各方種梅一株,以示和靖先生愛梅好鶴之風。八方中間的大廣坪,麵積約120平方米,左、右各一井,含陰陽兩儀之象。
1991年,住持僧月峰和尚上山,百廢待舉,重整寺院,維修八方房舍,加浚二井。太極宮的兩株老茶樹,約有三百年的樹齡,曲幹蒼勁,枝葉繁茂。按道院的規矩,原在坤方開大門,現在門外一株已枯的老梅,重抽新幹,應佛殿之需,又在離坤方開大門拆去放鶴亭,改建三宮殿。古院後有龍虎二丘,中間有一株古樟,樹冠四展,枝葉繁茂。這真是“名山藏勝跡,林海出明珠”。
“六十年來六十年,個個老人已朝天。林中自有林中子,梅鶴同春萬八年。”一首刻在四顧坪《孤山太極宮碑》上的序言詩,道明了東海之濱這片洞天福地曆史的遠古沉浮和林和靖先師的遺風。
自建村以來近千年間,盡得山海之利。雖然地處山陬海角,但從甬臨公路和寧海至象山公路都有車直通村內。至今,完好保存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林氏家廟”。在祖堂石柱上,有一副鐫刻於“道光戊戌桂月”(1838)的對聯:
梅妻鶴子
風雅閑適
前朝聲價開慶桂;
祖德長流,
書香繼起,
奕世簪纓仰九龍。
距今已有170餘年的曆史,卻保存得十分完好,全然沒有因地處海邊而受到腥風醎雨的腐蝕破壞。
打開家廟的大門,內外整潔肅然,朱漆鮮紅、金彩四射,可見得到後人的精心保護。廟門口赫然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讓每一位來到家廟的賓客增添了幾分崇敬感。此外,正對戲台的大堂簷廊正中,懸掛著一塊宋仁宗賜的“和靖先生”的青底金字匾。
然而,這座林氏家廟又跟他有什麼關係呢?
根據奉化的地方誌以及《黃賢林氏宗譜》記載,林和靖之祖林登雲在唐末五代時從福建莆田遷入,效“商山四皓”之舉,改山和村名為“商山”,今存商山和商山橋。林登雲的第三子、第四子林環、林釴居奉化黃賢,其餘兩位分居象山、蕭王廟。林逋是林釴之子,家譜中載明成年後隱跡湖山,領養侄子林彬終老,後裔世居杭州仁和裏。
再說《寧海縣地名誌》、寧海《爵山林氏宗譜》的記載,“始遷加爵科的始祖堯卹公為避盜,居於杭州西湖北岸仁和裏。公生一子,諱劄。劄生二子,其中瑜又生垠公、坊公。父子同泛舟竟入寧海加爵山。”林瑜即林和靖堂弟,到加爵建村時在北宋晚期。
林氏建村後在爵山建“和靖先生祠”,又稱“孤山道院”,內設書院,與道觀合一。而在爵山下村北宋仁宗皇帝有敕賜建“林氏家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