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建文帝下落之謎(3 / 3)

然而尋遍史書,在胡濙十六年的尋訪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有極為重要的啟示。當時朱棣以尋訪“仙人”為名給胡濙下了死令,不見朱允炆不得複命。這一找便是十年。在永樂十四年(1416),胡濙又奉朱棣之命回京。經一番陳述,朱棣也不得不承認事態繁複。念在其十多年的苦勞,於是任命胡濙為戶部侍郎,在當時來看這個官職並不與其政績相符,想必是暗中尋訪十年的回報。三年後,朱棣派胡濙到江浙任差。此中是否有什麼特殊的意味或是特殊的使命呢?

明宣宗的“托孤五大臣”之一王熹所著《建文帝·永樂帝》中有載。永樂二十一年(1423),朱棣帶兵遠征。是夜,大軍駐軍宣府,朱棣已然入睡,忽然侍衛來報說胡濙求見。史料所載,朱棣屏退左右,約夜過四更胡濙才從帳中告退。次年,明成祖朱棣駕崩。

將這些毫無頭緒的事件聯係起來看,在收到報告的第二年,朱棣就駕崩了,是否因為心中的塊壘釋去而心無所掛呢?由於皇位來源不正,朱棣日夜都擔心有人會仿效其行徑舉起大義的旗幟奪走皇帝的寶座,他更畏懼那些街頭巷尾的議論,所以他不斷地屠殺那些反對者,修改曆史記錄。

以上是人情常理的推測。而從長達兩個時辰的述職報告時間來看,胡濙必然帶來了好消息,否則以朱棣暴戾的性格怎能耐得住性子聽那麼久。同時這個消息必然是翔實確鑿的,麵對一個以殘暴聞名的帝王,敢於軍中深夜造訪,必然不是幾句也許大概可以敷衍的。若是朱允炆意圖東山再起或是已經確定去世,那麼朱棣也不可能與胡濙交談那麼久,畢竟胡濙不是專職的軍事人員也不是陰陽術士。

極大的可能是朱允炆讓胡濙代傳給了朱棣一個承諾,表示自己再也不會和他爭奪皇位了,二十多年的風雨,使其早已看淡了人世間的爭權奪利,唯有平淡才是心安,希望能夠在某處安心終老。放下心中的塊壘,叔侄倆通過胡濙遙遙對話,把憋了二十年的情誼一夜道盡。

而此行尋訪的江、浙、湖、湘諸府中尤以江浙為重。江浙地區與朱允炆的關係要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說起。明初以來,江浙地區的田賦明顯重於其他地方,這是因為朱元璋憎恨江浙地區的縉紳當年依附張士誠而采取的懲治措施。朱元璋特意規定江浙人不許擔任戶部的職位,目的在於防止江浙人偏袒家鄉地區。

待到朱允炆執政時則認為江浙重賦隻是用懲一時,不應該形成定製,既然田賦減輕了,江浙人自然也可以擔任戶部的官職。他還針對寺廟侵占民田的情況,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過五畝,多餘的要退官分給農民。這一惠民政策的出台,人皆感建文帝之德,令朱允炆在浙江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不論是當年由水路入浙四處避亡,抑或是看淡塵世歸隱鄉間,江浙人對於朱允炆的感恩戴德之心一直存在。

而他的三位重臣兼老師,黃子澄身死家破,李景隆變節投敵,而浙江寧海人方孝孺被滅全族。其親友八百餘人一一帶到方孝孺麵前行刑。一個帝王能與一個臣子有如此仇恨,是否也有朱允炆生死下落的因素參與其中?

浙江寧海永樂寺地處三縣交界的王愛山,在當時屬偏僻山野。據寧海本土傳說,建文帝後來就隱匿於此。永樂七年(1409),真達和尚在圓寂之際,才把建文帝的有關遺物移交下來,代代寺僧相承,秘不外傳。清末,這件事才慢慢流傳開來,漸為外人所知。據潘誌海先生記述: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永樂寺的這任住持是個天台僧人,法號已無從得知。因其身高將近一米九,人們都稱呼其為“長和尚”,漸漸地也就沒人再記得其法號。當時,寺中還有一個來自遼東的婦人,在寺中負責料理事務。

這位人稱“長和尚”的住持就是那一任建文帝遺物的傳承人。其永樂寺原稱“蔣山寺”,乃蔣氏先人舍宅所建。他便打算將建文帝遺物交由蔣氏後裔來保存。幾度催促後,蔣氏後裔終於趕到了寺中。然而,當時已沒落的蔣氏後人無以耕讀傳家,眼見說好的國寶不過是幾張黃紙和看不懂讀不透的書卷,竟然推說不要。待到這位長和尚圓寂後,那張碑記和建文帝遺物從此不知所蹤。

建文帝的下落之謎是史學家爭論不休的議題,各種有關建文帝的下落眾說紛紜。寧海王愛山是否為建文帝的歸老之地,現並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