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子孫後代,傳承紅軍長征精神,奮發圖強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當時的高場大隊幹部根據群眾的願望,決定在紀愛坳修建紅軍烈士亭,並於1月初正式動工。楊光華、楊宗昌、吳文德、楊正勳等幾位大隊幹部組織吳文德、楊光華、楊宗昌等人到掩埋地將紅軍烈士的屍骨挖出,同還挖出幾顆軍扣;組織寨上的木匠師傅用上等的老杉木做好棺材裝進紅軍遺骨、軍扣;組織群眾義務平整墓地、籌集木料、搬運青瓦等;烈士亭圖紙由寨上的吳士清、吳來華等幾位木匠師傅自行設計;墓碑上的“中國工農紅軍烈士之墓”、“成千上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毛澤東”等碑文由楊秀林老師雕刻,於28日正式建成了高場紅軍烈士亭。
高場紅軍烈士亭自1967年1月建成以來,已成為高場及附近村寨村民和小學生緬懷革命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學校都組織學生到烈士亭掃墓,祭奠先烈。
紅軍三渡赤水來到茅台鎮。一天下午,中央縱隊在茅台鎮附近的公路上穿行。突然,傳來了巨大的轟鳴聲,從遠處飛來3架敵機。紅軍戰士很快躲進兩旁的樹林中,觀察敵情。
敵軍的飛機在上空盤旋,聲響越來越大。樹林裏的馬匹受到驚嚇,飛奔而出,暴露了紅軍戰士的隱藏地點。敵機很快向樹林投射炸彈,並且再次降低了飛行高度。
躲在樹林裏的戰士們紛紛提出,應該趁此機會擊落敵人的戰機。中央軍委警衛營機槍連連長葉蔭庭對戰士們說:“用機槍去打飛機勝算不大,沒有上級的同意,我們不能貿然行動。”
這時,向上級彙報情況的警衛營營長楊梅生跑了回來,氣喘籲籲地說:“總參謀部根據情況決定,火速對敵機進行攻擊,掩護中央縱隊安全前進。”
葉蔭庭仔細觀察了敵機的位置,伸手指向遠處的一棵樹,說:“以這棵樹作為基點,首排架設兩挺‘高射機槍’(紅軍自己動手用重機槍改造成的代用高射機槍),間隔25米;第二排同樣架設兩挺‘高射機槍’,間隔10米。”
戰士們聽到指揮,立刻做好了射擊準備。觀測員報告,敵機已飛入目標區域。4挺“高射機槍”一齊對準敵機,連發子彈。突然,一架敵機被擊中,冒起滾滾濃煙,墜落到茅台鎮西側。另外兩架敵機發現事情不妙,立刻調頭飛走。
“成功啦!”“真的擊落了敵人的戰機!”戰士們歡呼起來。
此戰開創了紅軍擊落國民黨飛機的先河。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得知敵機被擊落的消息後,趕到機槍連慰問大家。他說:“感謝你們所做的一切,能夠打下敵人的戰機,我代表黨中央、毛主席向大家表示祝賀!”雷鳴般的掌聲過後,王稼祥接著說:“用機槍打下戰鬥機實屬不易,你們開創了紅軍擊落敵機的先例,希望你們總結出更多、更好的經驗,推廣到全軍。”
自製高射機槍打落飛機的情況實屬罕見,紅軍總政治部將這個消息刊登在《紅星報》上。原文寫道:“本月十八日,蔣敵黑色大飛機一架低飛至長壩槽,被我警衛營防空排射彈八十五發,擊落在茅台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