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初,中央紅軍三進遵義,足跡遍布140多個鄉鎮,活動長達44天。在此期間,中央紅軍召開了具有重大曆史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迎來了多次戰役的勝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央紅軍在遵義失去了一位高級指揮官,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
1935年2月27日,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奉命率隊來到遵義城邊,他來到距北門城牆幾十米的河岸,以土堆和草叢為掩體,同紅十一團政委張愛萍觀察地形和敵軍部署。正在鄧萍安排作戰計劃的時候,被敵人放出的冷槍擊中了頭部,壯烈犧牲。
彭德懷得知鄧萍不幸犧牲的消息後,頓時紅了眼眶。沉默許久後,他悲憤地說道:“一定要攻下遵義城,為參謀長報仇雪恨!”當晚,戰士們把對參謀長的懷念化作無窮的戰鬥力,向遵義城發動猛攻,與敵人展開激戰。淩晨時分,紅三團主力徹底占領遵義城,取得了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的首次重大勝利。
遵義戰役勝利後,紅三軍團的戰士們並沒有沉浸在喜悅之中,而是倍加思念他們的參謀長——鄧萍。3月,紅十一團政委張愛萍懷著悲痛的心情,為鄧萍寫下一首挽詩:
長夜沉沉何時旦?
黃埔習武求經典。
北伐討賊冒彈雨,
平江起義助烽焰。
“圍剿”粉碎苦運籌,
長征轉戰肩重擔。
遵義城下灑熱血,
三軍征途哭奇男。
鄧萍,原名鄧少章,四川省自貢人。生於憂患的鄧萍經曆了飽受剝削的日子,對地主和軍閥恨之入骨。青年時期的鄧萍在早期革命先驅惲代英的影響下,積極投身革命。1926年進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同年入黨。1928年,鄧萍與彭德懷等發動並指揮了平江起義。平江起義是繼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又一次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武裝起義,在中國革命的艱難階段,它很好地保存了有生力量,並擴大了紅軍的影響,為三省邊界地區的人民革命鬥爭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同時,也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建立了雛形。平江起義中,鄧萍任紅五軍軍委書記,其做出的貢獻不可估量。
1929年秋,紅五軍從湘贛邊區返回湘鄂贛邊區。次年6月,紅五軍與第八軍依照中共中央和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的決定,整編為紅三軍團,22歲的鄧萍被任命為紅三軍團參謀長兼紅五軍軍長。1931年,紅三軍團粉碎了蔣介石的第二次“圍剿”後,轉移至江西黎川縣。不久,鄧萍等人在江西瑞金創辦了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簡稱紅軍學校)。這所學校為紅軍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幹部人才,在軍隊建設中起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紅軍長征到達貴州遵義,並在此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後,敵情突變。中央軍事指揮小組果斷決定:“中央紅軍由黔北地域經過川南,渡江後轉入新的地域協同四方麵軍,由四川方麵實現總的反攻。”
1月19日,中央紅軍撤離遵義,在毛澤東的親自指揮下,進行了一渡赤水、再渡赤水。2月24日,貴州軍閥王家烈以一個師的兵力占領遵義的至高點——婁山關,企圖阻止紅軍回師遵義。此時,攻克婁山關迫在眉睫,中央軍委下令,派紅三軍團攻下婁山關,為中央紅軍打開南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