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義紅軍烈士陵園內有一個“紅軍墳”,旁邊有一座引人注目的銅像,銅像高4.5米。那是一位紅軍衛生員正在給幹人(近代貴州居民的一種稱謂)兒子喂藥的形象,放在一旁的藥壺已經被前來參觀的人們摸得鋥光瓦亮。一年四季,銅像的身上都會佩戴著遊人獻上的紅色飄帶,或是學生們為他係上的紅領巾。這一切都是對這位平凡而偉大的紅軍衛生員深深的敬意。
衛生員的原型是誰?當年,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這個衛生員的原名叫龍思泉,是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的衛生員。龍思泉出生在廣西百色大山懷抱中,父親是當地的郎中,常常免費給窮苦人治病。
在父親的影響下,龍思泉不但學到了醫術,還延續了父親良好的醫德。年紀輕輕的龍思泉參加了廣西“百色起義”,然後在部隊中發揮自己的特長,當上了一名衛生員。參軍以後,龍思泉時刻不忘學習醫療知識,工作中吃苦耐勞,無論在多麼艱苦的條件下,他都從無怨言。龍思泉不但為部隊的傷員進行救治,還積極為當地的百姓巡診、看病。
1935年春,紅軍長征到貴州遵義。當時,遵義地區發生了可怕的瘧疾疾病,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患病的人越來越多,卻缺醫少藥。龍思泉挺身而出,頻繁地走村串戶,摸清病情,編排好藥方,上山采集中草藥並配置好,及時把藥分發給病人。病人服藥以後,病情明顯好轉,原來病倒的村民一批批康複了起來,瘧疾疾病得到了有效地控製。人們湧到紅軍駐地,對龍思泉呼喊著,你是拯救我們的神醫,是拯救我們的“活菩薩”啊!
紅十三團準備撤離遵義的時候,一位年輕人氣喘籲籲地跑到營裏,請求“神醫”龍思泉到家中醫治患有重病的父親。年輕人家中一共五口人,過著貧苦的生活。本來能夠勞動賺錢的隻有他和父親兩個人,現在父親一病不起,這讓全家人急得團團轉。龍思泉了解情況以後,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年輕人的請求。
隨後,龍思泉徒步走了20多裏路,來到年輕人的家中。他沒顧上休息,立刻給臥病在床的老人檢查病情,並開了藥方。病人服藥後不久,身體狀況出現好轉。
當時天色已晚,第二天部隊就要離開遵義。龍思泉在醫治好病人以後,給病人留下了幾服藥,表示要趕回營裏。年輕人對龍思泉說:“真是謝謝你救了我的父親。現在外麵天黑路滑,你回去我們也不放心,還是明天天亮再走吧。”就這樣,龍思泉在年輕人的家中留宿下來。夜裏,龍思泉沒有睡覺,一直看護在病人的身邊,不時為其擦擦額頭的汗水。
第二天一早,病人身體幾近痊愈,周圍的鄰居們聞訊趕來看望。不一會兒,門口聚集了幾十位村民,大家都說龍思泉是紅軍隊伍中的“神醫”。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向龍思泉谘詢醫療知識。他不但耐心地解答了村民們的問題,還把隨身攜帶的藥品分發出去,囑咐大夥如何服用。
事情安頓好以後,龍思泉動身趕回部隊。20多裏路,他一刻也沒敢耽擱,終於趕回了部隊駐地。可惜,當龍思泉趕到時,部隊已經出發了。他背起行軍包,健步如飛地朝著部隊前進的方向追趕。周圍的鄰居們聞聲趕來送龍思泉,望著他翻過了山坡。突然,遠處傳來一陣槍聲。鄰居劉大伯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叫上其他幾個人,立刻趕到山坡後麵查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