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龍思泉躺在了血泊之中。原來是地主家的幾名狗腿子看到紅軍後,連開三槍,擊中了龍思泉。龍思泉犧牲了。村民們將龍思泉的遺體安葬在桑木椏路的樹林中。大夥都不知道龍思泉的姓名,商量決定,在墳墓前的墓碑上刻下“紅軍墳”三個字。
從此以後,紅軍衛生員的事跡廣為流傳。毛澤東得知龍思泉的故事後,評價說:“多好的孩子,為我們紅軍增光了!”
為紀念優秀的紅軍衛生員,遵義的青年詩人為“紅軍墳”寫了一首詩:
紅軍墳
裏麵睡著的是位紅軍男衛生員
可在人們心中
卻是一尊永遠膜拜的女神
1935年在那患著傷寒病的早晨
他放下手中的槍
踏著露水走進一戶戶呻吟的家庭
腳步紮入土壤最深的部位
女性般細膩的手
捂熱幹人冰冷的額頭
他從破舊的箱子裏
翻出一道道藥方
嗬護襤褸不堪的肌膚
溫暖著途徑的每一座
山巒茅屋和村莊
順路他還看送去的種子
是否長出紅色的莊稼
看挑滿的水缸
鋪好的被褥以及
那位依依不舍的房東老大娘
傍晚時分突然傳來罪惡的槍聲
他踉蹌著疲憊的身子
還想與鄉親們再聊一會兒
探起的頭顱化為堅硬的石塊
砸破挖墳團丁的腳趾
他踉蹌著佇立的身姿
讓村莊裏的每一扇窗戶
都流出了眼淚
他叫龍思泉可人們都叫他小紅
就像母親呼喚
自己孝順女兒的乳名
他從沒住過集鎮人們便從桑木椏
把他邀請進了遵義城
為了醫治更多的靈魂
七十多年了那座小墳
香火一直很旺
那尊銅像雕塑
人們都很迷信都在
爭相撫摸綁腿上的體溫
身上百病俱除
心中蓄滿虔誠
他的到來讓一座山變了顏色
小龍山從此被稱為紅軍山
而那座小墳也被稱為紅軍墳
世世代代坐不改姓
站不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