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29日,孔憲權隨紅五軍團和中央軍委三局到達貴州省畢節地區黔西縣,並駐紮在地主宋少前的家中。宋少前開了一家藥鋪,他積極配合紅軍工作,並幫助治療傷員。由於孔憲權手術後的傷口並未愈合,隻好留在宋少前家中繼續休養。當時身為營級軍官的孔憲權受到了團級以上傷病員的待遇,得到了300多塊銀元作為生活費,並配有一位醫生和一位通訊員。
一年多以後,孔憲權傷勢痊愈,但是左腿卻整整短了10厘米。從此以後,隻好跛著腳生活。在遵義縣的楓香鎮,孔憲權幹過不少營生。他曾經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地吆喝著賣貨,當過泥瓦匠。除此之外,曾經念過私塾的孔憲權,還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識為村民打抱不平,幫他們打官司,寫狀子。日子久了,村民與孔憲權越來越熟悉。在得知他是一名因傷留下的紅軍戰士後,大家更是崇敬有加。
新中國成立以後,孔憲權在報紙上偶然間看到了熟悉的名字——貴州省軍區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看到曾經的戰友的名字,孔憲權格外激動,並立即寫信聯係。收到信的蘇振華大吃一驚,不禁脫口而出“沒想到孔憲權還活著!”曾經與孔憲權一起戰鬥的黃克誠大將在《我對長征的回憶》中寫道:
“第十二團政治委員鍾赤兵和參謀長(誤,應為作戰參謀)孔權,都在婁山關戰鬥中負了重傷,腿被打斷。當時部隊中沒有麻醉藥品,鍾赤兵硬是咬緊牙關鋸掉了一條腿,最後隨部隊堅持到達陝北。孔權當時留下來就地寄養,以後就與部隊失去了聯係。全國解放以後,我突然接到了孔權的來信,知道他還活著。孔權在信中表示,雖然身體殘廢了,但還可以做點力所能及的工作,要求組織上考慮分配他工作。我把他的來信轉給了有關部門。”
後來,經過多方協調,老戰友們眼中“打不死的程咬金”——孔憲權不但恢複了黨籍,還成為了遵義會議紀念館的第一任館長。
從士兵到館長,孔憲權付出了艱辛和努力,無論是傷殘落魄的時候,還是情況好轉以後,他始終以紅軍戰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1952年,孔憲權擔任遵義會議紀念館籌備委員會秘書,參與遵義會議紀念館建館的籌備工作。
當時,遵義會議紀念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21個革命紀念館之一,沒有任何參照和係統流程。孔憲權邊實踐邊摸索,先是以文化部的指示精神為標準,對紀念館地址及周邊環境進行了修繕和清理,然後調動人員大量征集紅軍在貴州的文物、資料等。此後,為了讓紀念館中所展示的內容更加豐富,孔憲權還組織成立了籌備處,並派專業人員外出進行采訪,針對紅軍長征經過貴州的路線,曆時10個多月的時間,走過了44個縣(市)及川南、滇東5縣,征集文物多達1286件,更加全麵地了解並掌握紅軍在貴州的詳細資料。1957年7月,遵義會議會址正式對外開放。任職期間,孔憲權一心撲在紀念館的建設上,不間斷地為解放軍官兵和青少年學生講述紅軍的英雄事跡,提倡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
1958年11月,鄧小平參觀遵義紀念館時,稱讚孔憲權說:“你是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最合適的人選。”同年,孔憲權來到北京,並有幸到朱德、彭德懷、胡耀邦等領導家中做客。
1960年6年,在孔憲權組織安排下,紀念館的業務人員根據300多萬字的文字資料,整理並編寫了一本關於紅軍長征經過貴州的書,名為《紅軍長征在貴州》,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64年11月,毛澤東主席為遵義會議紀念館題寫了“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大字。
從普通士兵到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孔憲權的傳奇故事廣為流傳,美國作家哈裏森·索爾伯茲裏在所撰的名著《長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中也有所記錄。1988年11月7日,時年78歲的孔憲權不幸逝世。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親自發了唁電:“對長征老戰友孔憲權同誌的逝世深表哀悼。”同時,全國七大軍區也發來唁電表示沉痛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