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長阪噩夢:夢醒時分能否否極泰來?(2 / 3)

劉備認為,這是曹操的剪除後患之計,他害怕南下之時馬騰乘機在後方作亂,因此將馬騰誘騙入京,說是做官,其實是扣押下來,成了曹操手中的人質。由此可見,曹操南下的時日已經為時不遠!

劉備的情報人員未能洞察的是:這一年的七月,曹操已經下了南征吳(孫權)、楚(劉表)的動員令。

八月,與劉表、劉備關係都不錯的孔融被殺,罪名是“謗訕朝廷、大逆不道”。

荊州危在旦夕,二十年來苦心維護這個“世外桃源”的劉表卻已經是“大限將至”。他的大兒子劉琦從江夏趕回襄陽,想見父親最後一麵,卻被蔡瑁、張允阻攔不得入內。蔡瑁還將劉琦大罵一通:“將軍把江夏這麼重要的所在交付給公子鎮守,公子卻放棄職責、私自歸來,一旦相見,將軍必然震怒。到時候將軍因為發怒而加重病情,公子的不孝罪名可就重了!”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擔心劉表與劉琦父子相見,萬一觸動真情,改變主意,那麼蔡瑁之前的所作所為可就付諸流水了。於是蔡瑁關上大門,把劉琦晾在了門外。劉琦到了這個地步,無可奈何,隻能大哭著離去。等到他抵達江夏,父親的喪報卻緊隨而至。使者傳達說鎮南將軍已卒,蔡瑁、張允等遵照將軍遺願,立劉琮為荊州新主。出於兄弟情義,劉琮把父親的一顆“成武侯”之印璽授予哥哥劉琦。

劉琦大怒,他是長子,父業應該由他繼承。誰要這勞什子侯印!一把抓起侯印扔在地上。這一刻,素來軟弱的劉琦下了決心,要以武力奪回屬於他的荊州。但是劉琦自己沒什麼力量,隻能求助於劉備。但是信使從江夏出發數日都未見回來,樊城劉備那邊也音訊全無。倒是傳來了曹軍南下的噩耗,劉琦知道此時就算拿下襄陽也已經毫無意義。無論誰主政荊州都不能抵擋曹操的千軍萬馬。劉琦立刻改變計劃,擺渡過了長江,到江南求生去了。

襄陽城中,荊州新主劉琮的第一次會議就是商討如何應對曹操的南下。荊州本土第一實力派蒯越毫不掩飾地主張投降,蔡瑁、張允也是這個意思。偌大一個荊州,居然找不到一個抵抗派,劉琮迷糊了。

蒯越和東曹掾傅巽說,要抵抗,就必須聯合劉備。但是仔細一想,劉備根本就不是曹公的對手。再說,如果劉備打敗了曹公,像這樣野心勃勃的人會甘心居於人下嗎?

劉琮明白了,左右都是一個降字,那就降吧!九月,曹軍進抵新野,劉琮派出使者,送上符節投降,曹操不戰而勝,部將還懷疑是詐降,謀士婁圭說:“天下擾攘,各貪王命以自重,今以節來,是必至誠。”於是曹操欣然接受。

這一切,隻有一個人被蒙在鼓裏,那就是劉備!

長阪坡:劉備的噩夢

樊城中的劉備還在打算與劉琮會晤,商討抵抗曹操的部署安排。然而卻有傳言說:襄陽已經向曹操乞降。劉備斷然不能相信這個噩耗,他立即派人渡水去襄陽詢問。結果拖了許多天,劉琮才派來了一個叫宋忠的低級屬員向劉備回話說:

“我們已經降了!”

此時曹操本人已經抵達宛縣,劉備這才知道荊州降敵的消息。劉備知道自己被荊州人給賣了,曹操可以寬容地對待荊州的每一個人,包括劉琮,唯獨不能寬恕劉備。因為曹操曾經在劉備走投無路之際收留了他,殷勤厚待,劉備卻暗地裏勾結董承要取曹操的性命。

退一步講,即便曹操寬宏大量地饒恕劉備,以劉玄德的誌向,也絕不甘心在曹操手下做一個將軍或是太守、縣令。

然而劉備始終想不明白的是:蒯越、蔡瑁、張允這些荊州的本土實力派為何對他如此反感?

其實劉備應該檢討自己,作為一個敗軍之將、一個流浪漢,他在投奔劉表之後,表現出過強的欲望,結果雖然他竭力裝扮出仁者愛人的形象,實際上卻在蒯越等人麵前將自己的野心暴露無遺!

蒯越為首的荊州本土人士非常清楚:劉備來到荊州,不是想做房客那麼簡單。他是有所圖的,他的圖謀就是利用各種機會奪取荊州。更可怕的是,劉備與劉表不同,他不甘於守護荊州的和平,而是把荊州作為他與曹操爭奪天下的基地。可以想象得見的是,劉備將把荊州的百姓送上戰場,為他的帝王夢祭奠。屆時,荊州將從世外桃源成為鬼哭狼嚎之所,安居樂業成為刀光血影。最後,也將隨著劉備的失敗,成為他的殉葬品。

事實上,在投降談判中,曹操許下的條件頗為優厚。劉琮將調任青州刺史,蒯越等人將入京擔任部長級高官(列卿),另外,封侯的人數多達十五人之多。這使整個劉琮團隊心滿意足。

所以,投降是劉琮團隊和曹操團隊的雙贏,倒黴的隻有劉備。

“太過分了!”情緒失控的劉玄德拔出佩刀,架在了宋忠的脖子上,可憐的宋忠嚇得直哆嗦:“劉豫州息怒,小人隻是充當信使而已!”

劉備當然明白,此時殺了宋忠,於事無補,隻會留下亂殺無辜的惡名。他放走宋忠,召集部曲舉行緊急軍事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諸葛亮提出:曹操大軍雖然臨近,畢竟還沒有到達。乘荊州人心不穩的時機,應該集結部隊,以閃電速度襲擊襄陽,挾持劉琮,然後以荊州之力抵抗曹軍。

劉備直搖頭,襄陽城中,大部分荊州官員已經倒向曹操,蒯越等人更對自己敵意很深,貿然行事,隻怕弄巧成拙!再說了,即便拿下襄陽,也來不及組織抵抗!

諸葛亮說,可以挾持劉琮去江陵,那裏是劉表經營多年的南方基地,儲備有大量軍事物資。到達江陵之後,再以劉琮的名義發出號召,說投降乃是蒯越之流的主意,非劉琮本意雲雲。

劉備還是搖頭,他始終覺得孔明這個年輕人看事情太簡單,不管是襄陽還是江陵,都不足以成為抗擊曹操的基地。他的意思,倒是覺得江夏方向的劉琦可以考慮,畢竟他是劉表的長子,在荊州地方上有民意基礎。

劉備聽說劉琦在長江南岸活動,於是他最終決定帶領部隊向南撤退。

建議屢次被拒絕,諸葛亮很鬱悶。劉備敷衍他說:“劉荊州(劉表)臨終托孤給我,我怎麼能背信棄義,傷害他的弱子呢?若是那樣,我死後有何麵目見劉荊州呢!”劉備此話一出,一群幕僚都讚歎主公的仁義,孔明也隻好保留意見。

撤退路過襄陽之時,劉備停駐馬頭,派人呼喊劉琮:“雖然投降,曹操為人陰狠毒辣,恐有危險,賢侄還是隨我南下吧!”劉琮窩在襄陽城裏,不敢出來答話。倒是荊州的一些流亡人士與百姓,紛紛離城投奔劉備,要隨他南下逃難。

“聽說當年曹操發兵徐州,所過之處,屠戮生靈,殺得雞犬不留,曹操這魔頭還很得意地寫了一句詩:‘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這次來荊州,估計也是殺性難改,我等還是隨劉豫州南下為好!”這話越傳越廣,最後的結果是多達十餘萬的百姓拖家帶口跟隨劉備,輜重數千車,浩浩蕩蕩,頗為壯觀。給劉備心理上莫大安慰:雖然荊州上層人物不待見我,百姓還是站在我這邊。

但是這龐然隊伍的行動太過緩慢,一日居然隻能行十餘裏,這樣如何能安全到達江夏,與劉琦會合?於是劉備在當陽的行軍帳中再度召集緊急會議,商議對策。孔明、徐庶等人一致認為:當務之急是奪取江陵的軍事物資裝備軍隊,然後與劉琦會合。但是現在受到百姓拖累,人口雖多,能拿刀槍的戰士不足十分之一。所以明智之計,是放棄百姓,急行軍趕赴江陵。

劉備更是搖頭,你們隻知軍事,不知政治,民心難得,我豈能拋棄百姓?他明確地告訴眾人:“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領導一錘定音,眾人再無異議。當然劉備也不是完全無動於衷,他的折中辦法,是派遣關羽帶著水軍先行,攻取江陵為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