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長阪噩夢:夢醒時分能否否極泰來?(3 / 3)

劉備的拖遝,終於導致悲劇的發生。關羽出發後不到兩日,曹操親自帶領五千精銳鐵騎,以一日一夜行三百裏的強行軍速度,在長阪坡趕上了劉備的逃難蝸牛大陣。一聽說曹軍殺到,早就把曹操當做魔王般恐懼的十萬民眾登時炸了窩,倒黴的是劉備的軍隊,未等作戰,已經被難民衝得七零八落!

長阪坡上,隻聽得哭天喊地、人喧馬嘶,劉備身邊,隻剩下孔明、益德、子龍數十騎,兩位夫人連同幼子劉禪都不知去向。劉備有一種眾叛親離的末日感覺。這時候還是張飛冷靜,主動要求斷後,掩護劉備逃走。

張飛雖勇,身邊隻有二十名騎兵,曹軍烏壓壓地殺來,見這幾個人立在斷橋邊,為首的將領模樣人物向前,橫著一支長矛睜大了眼珠子叫喊:“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曹軍中有人嘀咕,原來這就是張飛,建安五年,夏侯淵有個十三四歲的堂侄女,出城砍柴時失蹤,後來有人說是被張飛得了。所以說起來,此人便是夏侯淵的侄女婿啊!算是自家親戚。

一時之間也無人上前與張飛廝殺,其中緣故,據好事者傳說是:張飛睜圓環眼、厲聲大喝了一句:“我乃燕人張益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一時聲如巨雷,曹軍中有人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就連曹操本人也是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

那天的確人聲鼎沸、喧鬧而混亂,徐庶隔著人群,對劉備大喊著什麼,但被人聲所掩蓋,劉備一句也沒聽懂。徐庶又比劃著指自己的心。

劉備身邊有人解釋說:他的心碎了?

後來才知道,徐庶說的是:“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徐庶走了,劉備這邊又不見了趙子龍。一名騎兵說:“趙雲已經叛變投敵去了!”劉備大怒,抓起身上所佩戴的手戟就向此人扔去:“子龍絕不會背叛我!”

眾人默然無語,劉備不相信趙雲會叛變,可是這沙場之上,什麼事不會發生,趙子龍又在何處呢?就算他不叛變,多半也已經戰死了罷!

長阪坡上,劉備茫然四顧,滿眼是嗟傷的百姓與疲憊的將士。劉備很想說一些慷慨激昂的話來鼓舞一下士氣,可是不知為何卻說不出口。從老家涿郡起兵到平原、徐州,再到河北、汝南,最後落腳荊州,當初跟隨他南下的老兵,還剩多少?新招募而來的新野、樊城新兵,若幹年後,又有幾個能幸存?

當年項羽兵敗垓下,亭長勸他東渡烏江、東山再起,項羽見當初追隨他渡江的江東子弟兵所剩無幾,無顏麵對江東父老而自刎。劉備若是項羽,早就自刎五六回了。劉備不想學項羽,他想學老祖宗漢高帝劉邦,劉備出身卑微,當年劉邦也非高門;劉備在曹操手下屢吃敗仗,當年劉邦也打不過項羽;劉備屢次被人擄走老婆,劉邦也被項羽擄走了呂雉。

隻是,劉邦有漢中作為他的根據地,劉備卻沒有;劉邦有蕭何、張良、韓信、彭越,劉備自問:我有沒有?那個新來的叫“臥龍”的年輕人,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劉備告訴自己:這不是人生中第一次挫敗,估計也不是最後一次。那麼,到底還要經曆多少挫敗,劉玄德才能取得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立足於天下呢?

劉備正在躊躇之際,諸葛亮走進行軍帳,告訴劉備:“魯肅來了!”

劉備沉浸在自己的感傷中,一時沒有反應過來:“魯肅是誰?”

江東來客:劉備等來了大救星

趙雲於黃昏時分回到劉備軍營,他救回了甘夫人,懷中還抱著劉備的獨生子劉禪。若幹年後江湖傳聞說:劉備一把搶過劉禪摔在地上,說了一句讓在場諸將都心潮澎湃的話:

“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若幹年後,劉禪本人回憶,從不提及此事,趙雲的待遇,從劉備時代到劉禪時代也一直遜於關、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如馬、黃。

對於劉備來說,這時候有比趙雲救回老婆孩子更重要的事,那就是與魯肅的會晤。老婆可以再娶,兒子可以再生,但是如果不能取得江東的救援,吾命休矣!

劉備告誡自己,在魯肅麵前,一定要沉住氣,千萬不能被他看出自己的窘迫現狀。可是敗軍之將的頹廢氣象,還是不可救藥地在他的臉上呈現。

魯肅問:“劉豫州今後有什麼打算?”

劉備說:“和蒼梧太守吳巨有些舊交情,所以打算南下投奔。”

劉備口中的吳巨,是劉表委任的蒼梧太守,蒼梧即今廣西之梧州一帶,當時屬於嶺南荒遠之地。吳巨在上任之前,曾經在襄陽與劉備相識,算是舊交。可是以劉備的遠大誌向,這麼會把自己投放到蒼梧這樣的偏遠地方呢?所謂去投奔吳巨,不過是劉備欺騙魯肅的煙霧彈罷了。

年輕的魯肅果然中了老謀深算的劉備之計,他急切地勸劉備勿去蒼梧,理由是:吳巨是個凡人,蒼梧又偏遠,遲早會被人兼並,不值得劉備投奔!

劉備微笑,引導魯肅說出他最想聽的話題:吳巨固然是凡人,不凡之人又在哪裏?魯肅說:“我家主公孫討虜將軍就是一個卓越不凡之人,他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所以江湖英豪紛紛歸附。現在已經擁有江東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魯肅所言,正是劉備所求。眼下曹操已經拿下荊州,江東孫權,雖然素來是荊州的死敵。可是大敵當前,劉備別無選擇,孫權就是最好的盟友,也是唯一的盟友。

其實,魯肅這次前來,托辭是為劉表吊喪,真實目的是觀察劉表之後,荊州的三股勢力:劉琮、劉琦、劉備,哪一股值得合作?最初,孫權和魯肅都寄希望於繼承荊州的新人劉琮,因為他手握荊州三分之二的兵力,手下又有蒯越、蔡瑁、張允這些荊州本土實力派的鼎力支持。可是魯肅剛到夏口,便聽說曹操已經南下。走到江陵,又傳來劉琮投降的驚人噩耗。魯肅隻好退而求其次,尋求與劉備的合作。結果在長阪坡,終於遇上了落荒而逃的劉玄德。

說實話,劉備軍團的慘敗景象觸目驚心,將士的頹靡更叫人失望。可喜的是劉備軍中有可以一試的關係,來之前,諸葛瑾就曾囑咐:據傳吾弟孔明在劉備軍中,可聯絡之。

魯肅沒見過諸葛亮,本以為他是和兄長相似的謙謙君子、敦厚之人,長臉、寡言。可是一見之後,發現此人與乃兄的個性大為不同。孔明比子瑜更健談、更自信,也更擅長虛張聲勢。

劉備在沉吟,派誰去江東與孫權交涉為好?

一直以來,劉備團隊的外交遊說工作,都是簡雍負責。然而這一次事關重大,劉備實在不敢掉以輕心。他甚至一度考慮親自去,直到諸葛亮進帳來了個毛遂自薦。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劉備很猶豫,這個年輕人的口才是不錯,可是……

諸葛亮告訴劉備,他的兄長諸葛瑾,在孫權處為官。另外,方才與魯肅一番攀談,頗為投機,此去江東,若能得到兄長與魯子敬的支持,一定可以事半功倍。這話打動了劉備,劉備點頭放行。

臨行之前,劉備與魯肅達成三點口頭協議:一、援軍抵達之前,劉備向樊口移動,扼守曹操東進之門戶;二、孫氏援軍到達之後,雙方組成聯合作戰指揮部,以孫氏為主,劉備為副;三、戰後荊州之歸屬分配,由雙方另行商議解決。

孔明與魯肅走後,劉備按照約定向東麵撤退,此時,因為曹軍已經搶占江陵,先期南下的關羽水軍也來到樊口,隨後,又有劉琦的人馬前來會師。劉備將這些支離破碎的武裝整合起來,好歹湊成一支小規模的聯軍,等待孫權援軍的到來。

時為建安十三年九月底、十月初,劉備立在樊口江邊,蹺足以待孫權的援軍,心情急切、度日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