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戰與降:“富二代”孫權的人生抉擇(1 / 3)

孫權的家業來自他的哥哥孫策,與戰神老爹孫堅和人稱“小霸王”的哥哥孫策相比,孫權缺少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可是諸葛亮的激將和魯肅的大實話激起了“富二代”的勇氣。他和周瑜的分工也很有趣:孫權負責斬桌角,周瑜則去斬曹操的首級!

會獵於吳:曹操的黑色幽默

這次南下,曹操所帶將領其實不多,主要參謀人員隻有賈詡、田疇、婁圭,至於武將,曹仁擔任主將,其他主要將領則有曹洪、曹純、張遼、徐晃、樂進、程昱等。後勤補給工作則由夏侯淵與滿寵擔當。二荀都沒有隨軍,荀彧依舊在許縣總理後方、順便陪漢獻帝,這是慣例,無需多想。荀攸沒有來卻令人意外,郭嘉死後,曹操身邊最需要的便是荀攸這樣的智謀之士。但是曹操卻把荀攸留在了鄴城,處理河北事務。

曹操的確是大意了,他料定南下吳、楚之役將會是一次輕鬆愉快的郊遊,所以有意給勞苦功高的荀攸放個大假,不必那麼辛苦!畢竟,回想郭嘉的死,曹操頗為內疚,若不是曹操堅持北上烏桓,郭嘉不至於勞累過度,或許就能靜養康複。

平定河北之後,曹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封賞重臣,荀彧為萬歲亭侯,荀攸為陵樹亭侯,郭嘉為洧陽亭侯,程昱為安國亭侯,總計二十餘人封侯;曹操還特別下詔褒獎荀彧的功勳,將女兒許配給荀彧之子,提拔荀彧做三公等。

然而在另一方麵,曹操也開始用意提拔、使用新人,譬如這次南下,他有意不帶荀攸,而是把從張繡陣營投奔而來的賈詡提拔為首席參謀。包括這次追擊劉備的重任,也沒有交給一班宿將,而是由年輕的曹純承擔。(曹純是曹仁的弟弟,曹操把自己的精銳騎兵“虎豹騎”交給他帶領,是曹操的最嫡係部隊。)

拿下荊州之後,曹操又把一批荊州人納入自己的團隊,韓嵩、蒯越等上調許縣,加入荀彧麾下;蔡瑁、張允則作為水軍特殊人才留用在軍中,準備對孫權的最後一戰。新人加降人的主題甚至在士兵中也體現無疑,號稱八十萬的大軍,一大半是袁氏的舊部,現在又加入了大批荊州水軍。部隊的整合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十月,曹操進入江陵,順利地接受了劉表留下來的大量軍事物資。這些物資若是落入劉備手中,可謂後患無窮,可惜劉備動作遲緩,錯失良機。如今曹操覺得大勢已定,所剩下的不過是些掃尾工作。曹操的這種樂觀情緒,很自然地從他的言語以及神色中表現出來,諸將受他影響,大多數也認為孫權將步劉琮後塵、不戰而降。

敢於唱反調的人寥寥無幾,第一個便是文武雙全、有膽有識的大胡子將軍程昱,他提醒曹操,孫權是個新手,沒什麼知名度,又害怕曹公的威名,必然不敢獨自抵擋。劉備呢,是個老兵,一向有些虛名,他的部將關羽、張飛號稱萬人敵,不可小看,可是長阪一戰後,他的部隊支離破碎,所以也不能獨立作戰。

程昱說,如果這兩股勢力各自為戰,必然為曹公所破,但是結合在一起,卻能起到互相壯膽的作用。依照形勢判斷,孫權一定會援助劉備,聯合起來抵抗曹公!

程昱的觀點,得到了新任首席參謀賈詡的響應,他分析曹軍內部情況,認為南下荊州的戰役太過順利,一下子得到了大片土地,駐紮兵力和後勤補給都會出現問題。表麵上看,似乎荊州受降順利、秩序井然,可是實際上並沒有磨合消化,整個組織係統在很勉強地運轉,一旦發生突發情況,便會捅大簍子。

賈詡的意見是:荊州攻略已經完成,眼下應該一麵休整、梳理,一麵給孫權以泰山壓頂的壓力,迫使他的心理防線漸漸崩潰,最後不得不投降。

程昱、賈詡的不同意見,在此時驕傲的曹操聽來,未免有些刺耳。最後,他決定給第一次擔任首席參謀的賈詡一點麵子,采納其中一條建議,那就是給孫權一些壓力。首先是合理布局,給孫權大兵壓境的緊迫感。曹操將曹仁、曹洪部署在襄陽後方,鞏固根基;賈詡留守江陵,作為後方大本營;曹操自己則帶領程昱、曹純、張遼、徐晃以及蔡瑁、張允的水軍,順流東下。

實際上,曹操是把以賈詡為首的參謀團拋在了一邊,這令賈詡很受傷,他意識到曹操並非張繡,不可能對他言聽計從。從此以後,賈詡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謹言慎行”中尋找新的“張繡”。

曹操的第二招是恐嚇,他親筆寫了一封信給孫權,其辭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曹操不愧是寫文章的好手,這一封信,頗有點黑色幽默,看似從容隨意,實際上卻如一把巨錘,猛一錘子敲在江東緊閉的門戶上,轟然有聲。門那邊的江東君臣,頓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諸葛亮智激孫仲謀

見到孫權之前,諸葛亮有諸多揣測:孫權的父親孫堅是漢末名將、兄長孫策則有江東小霸王之名,如此看來,孫權在氣質上應該比較接近父兄的勇猛無異。猛將型的領袖,史上並不鮮見,遠有項羽,近有呂布,都以失敗告終。原因在於:這些猛將多數依仗自己的武猛,輕視智謀之士,對本方的團隊組織工作也往往掉以輕心。結果往往是麾下人才離散、落個眾叛親離,如項羽、呂布;或者輕敵突進,在戰場上意外喪命,如孫權之父兄孫堅、孫策。

諸葛亮很動了一番心思,做了各種準備。然而見到孫權之後,還是大吃一驚。首先是孫權太年輕了,從麵相上看怎麼也不足三十歲;其次是對孫權的第一印象,便打破了孔明的“猛將型領袖”想象,此人少年老成、城府頗深,完全不是傳說中的急躁猛大帥形象。

不過,孔明畢竟是孔明,很快冷靜下來。他的決策是先投石問路、探探虛實。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

孔明先是把曹操吹捧了一番,順便抬高了自家主人的地位。因為曹操既然如此了不起,敢於與曹操“並爭天下”的劉備自然也差不了哪裏去!

孫權畢竟年輕,臉上浮現不服氣的神色,但還能沉住氣,聽孔明說下去。

“(將軍)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麵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孫權很意外,孔明此來的目的顯然是為了乞求救援,可如今卻說出勸降的話來。孫權不禁大奇,反問了一句:“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孔明大笑,他看見魚兒已經上鉤:“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抗此難乎!”

孔明這話就有些刻薄了,這是在貶低孫權,指責他根本不能與劉備相提並論。的確,與獨立創業的曹操、劉備不同,孫權的江東,來自父兄的傳承,特別是哥哥孫策的打拚。孫權是吃現成飯而已。

這也是二十七歲的孫權最煩惱之處。當年兄長孫策暴死,自己在倉促之間被張昭扶上馬,成為江東之主。可是,所有人都在懷疑這個年輕人是否有能力支配龐大的家業。雖然兄長孫策在臨終之前說了這麼一句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可是這句話,聽上去總覺得是勉勵的成分多於實際的肯定。

事實是在孫策死後,很多人打算離開江東。其中就包括魯肅,他告訴周瑜,打算回老家東城為祖母大人操辦喪事。

周瑜與魯肅關係極佳,當年周瑜做居巢長,帶著幾百人經過魯肅的老家東城,糧草已盡,隻能厚著臉皮求助於魯肅。魯肅說:“借糧麼,家裏其實已經不多了,你且隨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