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戰與降:“富二代”孫權的人生抉擇(2 / 3)

魯肅帶著周瑜來到穀倉前,魯家是東城的大戶,祖上曾經闊過,但魯肅是個敗家子,不擅長理財,若幹年來敗落到隻有兩囷米,各三千斛。

“這一囷米你拿去!”魯肅所指的一囷米,在亂世之中彌足珍貴,要知道亂世米價如金。當時北方的袁紹軍糧不足,采集桑葚充饑,南方的袁術軍也強不了多少,撈取河蚌代替糧米。程昱為曹操準備軍糧,糧米不足,居然夾雜人肉幹。曹操去迎接漢獻帝,在洛陽親眼看到文武官員麵有菜色,許多官員在郊外采摘野菜煮湯喝,一些人幹脆躺倒在殘垣斷壁中等死,有些不用等,已經餓死了。

魯肅的豪爽令周瑜感動,卻也惹來了麻煩。袁術聽說此事,惦記起魯肅剩下那一囷米,任命他做東城縣長,實在是指望他能將剩下那一囷米主動捐獻出來。魯肅瞧不起袁術,他索性帶著一百多號人到居巢投奔周瑜。周瑜說:“居巢非久留之地,我打算去江東投奔孫伯符,子敬意下如何?”於是魯肅和周瑜一塊到了江東,周瑜幫忙,把魯肅的母親也帶到吳郡安居,魯肅在老家隻留下了年邁的祖母,因為留戀故土,不願東渡。

周瑜相信魯肅此時請求回東城是為了安葬撫養他長大的祖母,但是周瑜心中更清楚地確定,如果就這樣讓魯肅回去,必然是一去不複歸!周瑜的猜測並非空穴來風,早些日子,魯肅接到了一封來自江北的書信,寫信者是他的舊友劉子揚。劉子揚在這封信中,說他正在一個名為鄭寶的軍閥麾下做事,勸說魯肅來與他同舟共濟。

對於這個邀請,魯肅顯然不會動心,因為孫策與鄭寶相比,哪一個更有力量、前途,顯而易見。但是收到書信之後幾個月間,形勢發生了變化,魯肅這邊,孫策遇害,孫權接替,江東局勢不穩。而劉子揚那邊,鄭寶很快被殺,經曆一段曲折的過程,劉子揚最後的歸宿落在了許都——曹操的帳下。

此時的曹操與孫權相比,孰優孰劣?

魯肅此次回東城,完成葬禮之後,他的目標便是許都——他的好朋友劉子揚,也就是曹操謀士群中頗以才氣著稱的劉曄,正在恭候他的大駕,以向曹操推薦。魯肅的這番盤算,周瑜雖然不能完全掌握,但是多少有些察覺。

“你是不是打算走?”

周瑜說,子敬,我們是至交,難道這樣的大事,你也不跟我交個底麼?如果你有更好的前程,難道我會拖住你不讓你走麼?實話說,要是真的好前程,我也想與子敬同去呢!和周瑜相比,魯肅顯然忠厚老實了些,一聽好朋友這麼說,他也不兜著,如實將劉子揚的書信內容相告。

於是周瑜對魯肅說了一個本朝的典故,兩漢之間,馬援與光武帝劉秀對話,說:“當今這樣的亂世,不但是君擇臣,也是臣擇君!”什麼意思?太平盛世的時候,全國隻有一個君主,九州的人才,都等待他的挑選,做他的臣子。但是現在是亂世,群雄逐鹿,不知道誰是最終的勝者,所以不但君主挑選臣子,臣子也要挑選一個有前途並且適合自己的君主。

周瑜對魯肅說,你當初不願意為袁術效勞,不就是因為覺得這個人沒前途麼?試問你現在覺得自己去投奔曹操,會有很好的前途麼?周瑜扳這手指說出幾個名字:荀彧、荀攸、郭嘉、鍾繇、陳群等。這些人,除了超人的才智膽識之外,還都有相同的背景,那就是他們都是“潁川之士”。

潁川是一個地名,曹操的謀士多來自這個地區,所以有“潁川幫”的說法。周瑜告訴魯肅,如果他去許都,以他江淮的出身,很難躋身這個圈子。

“誠然,如果有過人一等的才智,想要脫穎而出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周瑜質問魯肅,“子敬,你敢說自己的才智勝出荀彧、荀攸、郭嘉、鍾繇、陳群等一大截麼?”

魯肅老實說:“不要說一大截……一小截也沒有。”

既然如此,那就留在江東吧!周瑜告訴魯肅,他可以代為推薦,相信孫權不會不識真英雄。

孫權麼?

“富二代”也不好當

魯肅在周瑜的勸說留下了,可是更多的人卻毅然離去,甚至老太太吳夫人也在私下裏問張昭以及一名叫做董襲的將領說:“仲謀能保得住江東平安麼?”董襲說老太太您放寬心,江東地勢險要,孫策的恩德還在,張昭等又忠心輔佐,一定沒有問題。

老太太一聽,說了三條,樣樣都好,就是沒有一條說孫權本人如何?說到底,大家還是對孫權沒信心。這種沒信心,終於演變成背叛。大批的叛逃人員,都彙聚到了廬江。而當時的廬江太守李術,顯然把自己的轄區建設成了這些叛逃人員的收容所。

軍事會議上,諸將對於李術都頗為義憤填膺,因為李術這個廬江太守的職位,還是當年孫策任命的。沒想到孫策一死,屍骨未寒,他就有了二心。因此韓當等人都主張討伐。張昭和周瑜意見倒是比較一致,李術至少名義上還是江東的部屬,他沒有正式反叛,不妨懷柔安撫一番,以免逼急了,反而把他推到了曹操那一邊,那就不劃算了。

孫權覺得這意見不錯,他命張昭執筆,寫了一封措辭溫和的書信給李術,讓他把收容的叛逃人員遣送回江東,一切誤會,便可消除!結果李術毫不猶豫地回了一封書信,信中唧唧歪歪,中心意思隻有一句話:“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複還!”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孫權要是施行德政,這些人就會回來。你要是不施行德政,自然會有人叛逃,我收留他們,哪裏有歸還的道理?”這是赤裸裸地挑戰孫權的權威,而且有嘲笑奚落的意思。

剛被李術所嘲笑,孫權又得知一個更為震撼的消息。廬陵太守、孫權的堂兄孫輔私下傳書給曹操,有勾結嫌疑。普通士卒叛逃,甚至一般將領叛逃,孫權都可以接受,因為所謂部屬關係,無非混口飯吃而已,如果上司前程不確定,放棄這裏改投別處,無可厚非。但是背叛的人,換成是同族的堂兄孫輔,孫權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難道自己已經到了所謂“眾叛親離”的境地?在這一刻,就連孫權自己也動搖起來,難道兄長真的看錯了人,孫仲謀根本就不是那塊料?

連年戰亂不斷,孫家男丁存活不多。比孫權年長的,當時還剩下三位。一位是孫靜,孫權的叔父,孫堅時代就帶兵跟從大哥孫堅作戰,孫策時代,也是屢立戰功,但是為人低調,不願意出來做官,所以一直在富春老家留守。第二位是孫權的堂兄孫賁,也是一員猛將。孫堅死的時候,他整理殘部,與孫策一起護送靈柩歸江東。袁術任命他做九江太守,他辭官不就,回到江東,正好孫策起兵,孫賁協助孫策,功勞顯著,也就是今年年初,孫策派他去豫章上任,做了太守。第三位便是這孫輔,孫賁的親弟弟、孫權的堂兄,跟隨孫策、孫賁,作戰如猛虎下山、餓狼撲食,身先士卒,因此每一場戰鬥都斬獲無數。孫策對他極為賞識,任命他做廬陵太守,還掛著平南將軍、交州刺史的頭銜。

孫權明白:處置孫輔,不隻是處置一個屬下那麼簡單,他是孫權的堂兄,既是一郡的太守,又掛著平南將軍的頭銜,手裏有錢、有人,一旦處置不當,孫輔把廬陵郡當見麵禮送給曹操,北投中原,孫權可真的被動了。

張昭對孫權說,一個領袖,倘若隻會發怒殺人,並不能令人信服,反而使人心離散。當年曹操一怒之下,殺了譏諷他的名士邊讓,結果士大夫們起了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之心,曹操曾經極為信賴的陳宮因此謀反,州縣響應,一時令曹孟德有家不能歸,狼狽至極。

殺孫輔,看似隻要一個使者、一杯毒酒那麼簡單,但實際上牽動著孫氏宗族與江東人心。就孫氏宗族而言,孫權一上台就殺了堂兄,宗親們會怎麼想?就江東人心而言,孫權連自己的堂兄都搞不定,有什麼能力搞定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