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戰與降:“富二代”孫權的人生抉擇(3 / 3)

如何處置孫輔,成為孫權執掌江東以來的最嚴重考驗。

孫輔事件最後的處置結果是:孫權下令處死了孫輔的左右,卻留下了孫輔本人的性命,他被秘密囚禁,數年後病死於獄中。孫輔死後,孫權下令,他的罪止於一人,家人不受牽連,孫輔的三個兒子長大之後,陸續出仕為官,待遇與孫氏其他宗親相等。

一場驚心動魄的後院之火,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被孫權撲滅。孫氏宗親們都認為孫權氣度非凡,既申明了法度,樹立起自己的權威,又對族人有情有義。尤其是孫賁,對孫權的寬大處理感激涕零。

“這一次的處置,頗顯君王風度!”一貫以嚴師姿態對待孫權的張昭,也難得地誇獎了孫權一番。

隨後幾年,孫權拔除了李術,又攻克江夏,殺了黃祖,為父親孫堅報了一箭之仇。孫仲謀在江東的威望,這才逐漸提高。六郡之主的自我感覺,也漸漸地良好起來。可是現在,孔明的一句話,又刺痛了孫權的傷疤。孫權意識到孔明的潛台詞:“天下人依然看不起你孫仲謀,因為你的江山是靠老哥打下來的,因為你從來就沒有遭遇強敵,沒有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李術、黃祖,不過小魚小蝦而已!而今碰上曹操這樣的勁敵,你孫權就隻能屈膝投降。”

於是,孫權決定男人一把,他勃然大怒,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吾計決矣!”然而豪言壯語之後,孫權又懷疑起來,丟盔棄甲、狼狽逃竄的劉備,究竟還有多少資本與曹操對抗!孔明回答說:劉備雖然戰敗,可是拚拚湊湊,加上關羽、劉琦的部隊,怎麼也有兩萬來人。

孫權不屑,兩萬人頂個屁用,曹操可是水陸八十萬!孔明解釋說,曹操雖然人多,可是長途跋涉、遠來疲敝。尤其這一次長阪坡大追襲,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曹操這是犯了兵家大忌,“必蹶上將軍”!再說了,曹操的八十萬人,一大半是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一小半是荊州的降兵,被蔡瑁、張允趕鴨子上架,並非真心要為曹操賣命。所以,如果孫將軍能與劉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一席話,說得孫仲謀士氣如虹,可惜第二天就一瀉千裏。首席文臣、江東元老張昭高唱投降論調,他們的理由也很充足:第一,曹操是大漢丞相,奉旨南征,抗拒朝廷,首先在道義上就輸了。第二,孫權之所以可以抗拒曹操的優勢,無非是長江天險,可是現在曹操已經得了荊州,劉表的荊州水師,單是蒙衝鬥艦就數千艘,曹操順流而下,等於長江天險已經不足以成為屏障,再加上敵眾我寡,抵抗無異於拿雞蛋碰石頭!

張昭的話,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在場的許多文武都支持張昭的意見,認為與其幫助劉備火中取栗,不如投降,可以保全江東百姓,而且以曹操對荊州官員的安置情況看,對江東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孫權被現場一邊倒的輿論壓製住,他幾乎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鬱悶至極,孫權借口更衣,退到後院深呼吸。魯肅一路小跑,跟隨在孫權身後。孫權轉身抓住子敬老弟的手,都快哭了。魯肅趕緊為孫權打氣:“將軍你可千萬不能聽他們的,這些人是要誤導將軍啊!”

這話孫權沒聽懂,母親臨死之前,囑咐他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位元老怎麼會誤導自己呢?魯肅解釋說,如果投降,像魯肅這一類人其實是無所謂的,最多流放還鄉,從頭幹起,就算混得不好,也能做個低級官吏,坐個牛車、後麵跟兩個跟班,跟士大夫們喝喝酒、聊聊天,應酬巴結,怎麼著也能當個州郡地方官。

魯肅話鋒一轉,但是將軍您該怎麼辦呢?投降之後,你能去何處安身?

話說到這個地步,就不能再往下說了,孫權也是讀過書、學過曆史的人,他怎麼不知道前車之鑒呢?魯肅說的都是大實話,曹操是“漢賊”也好、“漢相”也好,劉備是“皇叔”也好、“流寇”也好,都無所謂,孫權關心的是自家的前程,沒有什麼話題比這個更能打動人了!

但是魯肅知道自己的地位完全不能與張昭對比,他提醒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現在周瑜在外領兵,何不把他召回來商量商量呢?一語提醒夢中人,孫權立刻發出命令,征召周瑜回吳郡。

經過與魯肅的深談,孫權其實已經下定了抵抗的決心。問題在於如何說服張昭為首的主降派,將人心凝聚起來。孫權決心讓張昭們看一場戲,而這場戲的主演,資曆太淺的魯肅不行,外來戶諸葛亮更隻會壞事,隻能是周瑜。

十月底,周瑜回來不久,孫權便急匆匆地舉行關於如何回複曹操書函的第二次中高層會議,張昭等江東重臣悉數到場,所有人都很關心周瑜的態度,究竟他站在哪一邊?孫權順應人心,讓周瑜做開場發言。而周瑜的開場白,便將矛頭直指曹操:“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前些天,張昭主張投降的第一條理由,便說曹操是大漢丞相,抵抗曹操便是抵抗大漢朝廷,名不正言不順。周瑜卻說:曹操這個丞相隻是幌子而已,實際上此人野心勃勃,一旦統一天下,便要篡權奪位,所以是個“賊”!孫權身為漢室封疆大吏,抵抗這樣的“漢賊”,義不容辭。

一句話,已經顯山露水,張昭明白,周公瑾這是要與他針鋒相對。

接著,周瑜為眾人分析了敵我形勢:先說本方,孫權本人是一個“神武雄才”,又繼承了父兄開創的江東基業,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孫權正可利用這資本“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怎麼能輕易投降呢?

周瑜的話讓張昭們暗暗發笑,但是張昭卻不好反駁,說孫權不是“神武雄才”,不過是沾了老爹和老哥的光罷了。於是張昭們隻好耐著性子聽周瑜說下去。周瑜又分析敵方形勢,他說曹操雖然打敗了河北袁氏,可是北方畢竟還是沒有完全平定,馬超、韓遂在西涼虎視眈眈,這是曹操的後患,可謂冒犯人和:曹操自己呢,又放棄了北方軍人的騎兵優勢,上船與江東水師在水中爭雄,可謂冒犯地利;現在正逢寒冬,曹操把不習水土的北方人趕到江湖之間,必然疾病橫行,可謂冒犯天時。後有隱患、舍長取短、逆天行事,這都是兵家大忌,曹操卻冒險一意孤行,這是給將軍生擒曹操的大好機會!

周瑜拍著胸脯請命:“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周瑜的大話,張昭實在聽不下去,他正要站起來發言反駁周瑜的觀點,然這時孫權卻拍案而起,張昭隻能坐下。孫權是這麼說的:“曹操這個老賊一直想廢漢自立,隻是顧忌袁紹、袁術兄弟以及呂布、劉表和我罷了。現在袁紹這些人都被他消滅了,隻有我還在。我身為漢臣,當然和老賊勢不兩立,公瑾所言,完全合我的心意,這是老天將周公瑾送到我身邊來輔助我!”

張昭暗想:曹操什麼時候顧忌你這個小子了?從何時起,你又怎麼與他勢不兩立了?從你哥哥孫策時代起,孫氏就接受了曹操授予的官職,並且結下兒女親事(曹操曾為兒子曹彰迎娶孫家的女兒,又把曹家的女兒嫁給孫策的小弟孫匡)。就連你的官職: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不也是蒙曹操所賜嗎?

似乎是知道張昭在想什麼,從來一直是謙虛謹慎、對老臣們尊敬有加的孫權猛然起身,拔出佩刀,怒視前方,眾人大驚,孫仲謀想殺誰?

孫權不想殺人,他一刀劈落在案上,粗著脖子喊了一句:“諸將吏敢複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一時寂靜無聲。孫權心頭暗喜,這一場戲演得太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