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在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到赤壁大戰前夕,曹操為了他的大業已經努力了將近二十年。這二十年中,曹操什麼大風大浪沒經曆過,用老人家愛說的那句口頭禪說就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結果二十年的努力,居然讓周瑜一把火給燒了。可巧的是,周瑜恰好比他小了二十歲,若幹年後,有人說:“你們那麼年輕,就像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這個世界是屬於你們的,也是屬於我們的,但終究還是屬於你們的。”望著赤壁大火將自己的事業付之一炬,曹操的心情大抵如此!
月明星稀、烏鵲高飛
建安十三年的秋天,在曹操看來,本是從容收獲的季節。若非東風攪局,他為之奮鬥畢生的一統江山大業,幾乎就要在這個秋天實現。
十月,曹操的情報部門報告了孫劉結盟的消息,這個結果,與當初程昱的判斷完全符合。但是曹操毫無驚慌之意,在他的眼中,孫權的負隅頑抗,正好給他一舉掃蕩江東、徹底鏟除孫氏的借口。
曹操在江陵檢閱他的船隊,這支由北方軍人與荊州水兵混編而成的水師規模龐大,首尾相連數百裏,大小船隻幾乎將江麵填滿,看上去蔚為壯觀。
如此氣勢如虹的大軍,將敗軍之將劉備與新手孫權一口吞下,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吧!
十月底,曹操留下賈詡負責江陵事務,並告知襄陽的曹仁做好後方警戒。隨後,曹操生平第一次以艦隊總司令的身份順流而下。
出發之前,艦隊內部卻出現了突發情況,荊州水兵與北方水兵關係極不融洽,時常發生打架鬥毆事件,蔡瑁、張允與北方將領也互相猜忌。一份情報證明:負責為曹操演練水師的降將蔡瑁、張允有組織叛變的嫌疑。一時之間,難辨真偽的曹操唯有寧可錯殺一千,他派出別動隊突襲荊州水師旗艦,殺死了倒黴的蔡瑁、張允,將荊州水師打亂編製,混編於程昱、張遼麾下。
有人在私下竊竊私語,說蔡瑁、張允死得很冤枉,曹操這是中了周瑜的反間計。但也有人認為,這與周瑜無關,完全是因為曹操對蔡瑁、張允的重用引起了北方將領的嫉妒,所以惡意造謠、中傷誣陷。
無論如何,水戰經驗豐富又熟悉長江地形的蔡瑁、張允的死,大大削弱了曹操水師的水上作戰一線指揮能力。不久,水土不服的症狀開始在曹軍中顯現。疫病流行,曹軍每天都有非戰鬥性減員,曹操心急如焚,卻毫無對策。
此時,在樊口,每日派人張望、望眼欲穿期盼援軍到來的劉備終於等來了周瑜的大軍,然而令他沮喪的是:所謂江東大軍,隻有三萬人而已。心情焦慮的劉備不覺脫口而出:“太少了!”
周瑜明白他的意思,不過周郎成竹在胸,他自信滿滿地請劉備坐看他打敗曹軍。劉備啞然,又是一個喜歡說大話的年輕人,回想起來,還是魯肅看上去老成一些,於是他請求和魯肅見麵聊聊。沒想到被周瑜一口拒絕,他說魯肅現在已經不是使者,而是讚軍校尉。如果劉豫州一定要相見,可以另行拜訪。
對於周瑜的從容,劉備又是慚愧,又是驚喜。不過劉備心裏還是有些沒底,他私下留了一手,整個赤壁之戰期間,他成了影子盟軍,《江表傳》披露說:為了保存實力,劉備隻帶了關羽、張飛等兩千人馬“差池在後”,顯然是做好了萬一戰事不利便撒開腿跑路的準備。不過這也難怪,畢竟他被曹操打得太慘了,驚弓之鳥的心理猶存。
周瑜的指揮部,設在三江口,他的水師,分成三個縱隊,最前沿的第一艦群由老將黃蓋、韓當負責;其後的第二艦群由勇將甘寧、周泰負責;中央艦群由周瑜、程普主持。還有一支預備隊,由呂範帶領,作為機動策援之用。
陸地上,呂蒙、淩統兵團部署在漢陽,友軍劉備兵團則在樊口,劉琦兵團在鄂縣(武昌)。這三支部隊如品字形排列,作為周瑜水師的陸上後盾。一旦水師戰敗,他們便要拚死阻擊登陸的曹軍,為柴桑大本營的孫權拖延時間以組織二次抵抗。
十一月初,雙方終於在赤壁附近遭遇,在試探性的接觸戰中,曹軍敗績,隻能退回北岸,於是雙方在赤壁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麵。
曹操召開緊急軍事會議,討論初戰敗因並研究對策。有一名參謀提出:出戰敗績,隻因江水蕩漾、船隻搖晃,將士多為北方人,自然頭暈眼花,戰鬥力難以發揮。曹操覺得這個原因找得不錯,但是有何對策呢?這位參謀又說:可以用鐵索將主力戰艦相連,然後鋪上木板,如此一來,平穩猶如陸地,暈船症狀便可大為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