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辦法雖然好,但曹操也看出了其中弱點,他問:若是敵人來襲,大船相連,行動不便,如何是好?參謀說:大船相連,小船依舊自由,可以組織若幹小船,編成巡邏分隊,在船隊四周的江麵上日夜巡邏,一有情況,立刻發出警告。
曹操大喜,欣然采納。這就是所謂“連環計”,提出此計的參謀並未留下姓名,演義上言之鑿鑿,說是“鳳雛”龐統,並沒有什麼依據。
實施連環之後的曹操水師很快得到驗證機會,十一月中旬,周瑜派甘寧突襲曹操連環船隊,被巡邏船隻及時發現,一時箭如雨下,甘寧大敗而去。
於是曹軍士氣大振,為了慶祝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曹操大擺酒宴。時為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舳艫千裏,旌旗蔽空;清風徐來、波瀾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曹操與從軍眾文武在旗艦上酒過三巡,意氣風發。身為一代梟雄兼文人的曹孟德“飲酒樂甚”,橫槊賦詩而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這首詩歌,用的是漢樂府的舊題《短歌行》,短歌是和長歌對應的,漢代的長歌宛若一種美聲唱法,如帕瓦羅蒂般優美激昂。短歌則注重節奏,快如流行音樂,所以曹操的這首詩歌,是可以用R&;amp;B來唱的。
所謂“我手寫我心,我口唱我聲”,曹操此時的心情,正如這《短歌行》所唱:他已經五十三歲了,還有多少人生可以揮霍呢?歲月如白馬過隙,要及時建功立業,才不辜負此生!可是要建立大業,就要廣攬人才,《詩經》中的姑娘對她的情郎說:“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我曹操對人才的思念,就好像這姑娘一樣啊!
曹操的歌聲,又似唱給對岸的周瑜、孔明等人:“你們不要像繞樹的烏鴉那樣猶豫不決,不知道何枝可依!我的心意如周公吐哺般誠摯,速來歸降,這才符合良禽擇木而棲的真理!”
在這赤壁寧靜的月夜,曹操的歌聲或許被江風吹到了彼岸孫劉水寨軍人的耳中,然而誓誌抵抗到底的周瑜等人,又豈會被打動呢!
曹操大唱:“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後數日,居然真的有人給曹操帶來了一封降書,而降書的書寫者,竟然是孫氏老將黃蓋。
黃蓋字公覆,老家在荊州零陵郡,自從孫堅時代就為孫氏效力,與程普、韓當同為孫氏老將,在孫氏陣營中德高望重。這樣的老將拋棄老東家前來投奔,是否可信?曹操仔細看黃蓋的降書,他是這麼寫的:
蓋受孫氏厚恩,當為將帥,見遇不薄,然顧天下事有大勢,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東方將史,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唯周瑜、魯肅,偏懷淺戇,意未解耳。今日歸命,是其實計,瑜所督領,自易摧破。交鋒之日,蓋為全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黃蓋說明他的投降動機,是因為他對這一場戰爭的判斷與周瑜不同,認為孫氏螳臂當車、必敗無疑,他不願意陪周瑜葬身長江,所以幹脆投降曹營。
曹操手中有不少情報,說明孫氏內部的確有矛盾。首先是以張昭為首的一批老臣主張投降,而以周瑜、魯肅為首的少壯派則力主抵抗,孫權最後站在了後者一邊;其次是孫權任命周瑜為左都督、程普為右都督,老資格的程普不買年輕後生周瑜的賬,兩人關係並不融洽。
種種跡象表明,孫氏內部的確存在少壯派與老臣派的裂縫,程普、黃蓋、張昭等老臣派一方麵嫉妒少壯派的得勢,一方麵又對孫氏的前途感到悲觀,因此作出決斷,棄暗投明,並非不可能。
曹操回憶起官渡大戰時,正是袁氏團隊內部河北派與河南派的權力鬥爭、傾軋導致沮授、田豐的被廢,許攸的出走,從而為他打敗袁氏開啟了勝利之路。而在此次南下荊州一役中,也是得利於荊州內部派係鬥爭而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