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後赤壁時代:孫劉聯盟的蜜月期(1 / 3)

赤壁一役,孫氏一方功勞最多、犧牲最大,劉備一方則出力甚少。在孫權和周瑜看來,江東理應得到最大的戰利品:荊州。然而等到曹操引軍北還,圈地、圈人,獲利最多的卻是劉備。這個結果,不但讓北方的曹操大跌眼鏡,也令孫權、周瑜胸悶不已!

打江陵周瑜很辛苦

建安十三年冬天裏的一把火,幾乎把曹操所有的水軍化為灰燼,也摧毀了曹操為之奮鬥數十年的統一天下之夢,加上饑荒和瘟疫橫行,曹操再無心情逗留南方,他留下一個留守團隊,自己拍拍屁股回家。

這個留守團隊的組長,是曹操最信賴的堂弟征南將軍曹仁,副組長則是橫野將軍徐晃和折衝將軍樂進。根據曹操的囑咐,留守軍團的主力部署在江陵和襄陽兩個要塞。曹操的意圖很明確,襄陽是荊州與中原的連接點,江陵則是荊州南北連接點,守住這兩點,便是守住了荊州!其中尤其以江陵為重要,所以曹仁親自坐鎮江陵,應對敵人侵犯。

英雄所見略同,周瑜同樣把目標鎖定了江陵,在孫劉聯軍的戰前動員會上,周瑜斬釘截鐵地告訴諸將:拿下江陵,意味著將曹操在荊州的勢力攔腰截斷,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拿下江陵,赤壁之戰的勝利之花才能結出果實!

雙方對江陵不約而同地重視,注定了江陵爭奪戰的艱苦。果然,這一仗持續一年多,吸引了曹氏留守軍團和孫氏西征軍團的大部分兵力。

第一階段:外圍爭奪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是江陵爭奪戰的第一階段,雙方主力尚未到位,爭奪主要在外圍展開。周瑜的先頭部隊在甘寧的帶領下,先拔頭籌,搶先一步占領了荊州西門戶: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為周瑜搶到了一個前線據點。

夷陵的陷落令曹仁感覺到形勢的危急,為了扭轉被動局麵,他即刻調兵遣將,以多數兵力的優勢將甘寧圍困在夷陵。甘寧兵少,危在旦夕,隻能向周瑜大本營求救。周瑜的指揮部當時已經前移至江陵的江南地區,但是是否營救甘寧,卻在內部發生爭論。大部分將領認為本方兵力不足,如果分兵救甘寧,派去的人太多,就會導致江陵這邊陷入危機;派去的人太少,又救不了甘寧,所以幹脆不救為好。

周瑜麾下,少壯派將領呂蒙霍然起身,斥責諸將的短視,他告訴正副總指揮周瑜、程普,一旦夷陵失守,曹軍士氣大漲,而我軍將士必然因為甘寧的挫折而心寒,戰術上也失去重要的立足點!

呂蒙提出一個可行性方案,即讓淩統留守大營,而呂蒙與周瑜帶兵馳援甘寧,十日之內,可以擊退夷陵的曹軍。而大營這邊,呂蒙也可以擔保淩統有能力守住十日。

少壯派的意見,正符合周瑜的戰術考慮。按照呂蒙的方案,周瑜率領主力急行軍殺赴江陵。曹軍對孫氏軍隊增援判斷不足,將全部注意力專注在夷陵,外圍防禦鬆懈,結果被周瑜、甘寧裏外夾攻,損失慘重。曹仁失去對外線的控製,隻能退縮回江陵城中防守,由此雙方進入江陵爭奪戰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攻防僵持

江陵爭奪戰的第二階段,自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至建安十四年的夏秋之際,是孫氏一方主動攻堅、而曹氏一方拚死抵抗防禦的相持階段。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為了與周瑜的西爭相呼應,孫權在東線發動了一波攻勢,目標直指曹操在江淮的第一重鎮:合肥。孫權的配合意識很好,然而效果差強人意,因為江東的精兵強將悉數配置在周瑜軍中,孫權直接部屬中一時找不出適當的領兵人選。負責攻擊合肥門戶當塗的將領,居然是老先生張昭,結果可想而知。

江陵這邊,雙方大將均有優良表現。曹仁組織了三百人的敢死隊,突擊周瑜的軍陣。結果敢死隊隊長牛金被困周瑜的大軍,眼見即將全軍覆沒。曹仁在城頭上大喊左右備馬!左右一齊勸阻,不可為了區區數百人而冒險。曹仁一生並無太大的功績,官渡之戰中,他隻是在雞洛山掃蕩中有所表現,對手也隻是袁紹的別將韓荀以及劉備遊擊隊。然而江陵一戰,卻給了他表現個人武勇的難得機會。不顧左右的勸阻,曹仁披掛上馬出城,他的身後,不過數十騎兵而已。

在推進到護城溝渠一帶時,曹仁稍作停留,城上的文官,鬆了一口氣:“原來隻是裝裝樣子,給牛金一點聲援罷了!”話音剛落,曹仁大喊一聲,已經催動胯下馬駒,渡過溝渠,衝入敵陣。

這一場廝殺,數百年後尤為說書人津津樂道:“曹仁在城上望見牛金困在垓心,遂披甲上馬,引麾下壯士數百騎出城,奮力揮刀,殺入吳陣。徐盛迎戰,不能抵擋。曹仁殺到垓心,救出牛金。回顧尚有數十騎在陣,不能得出,遂複翻身殺入,救出重圍……得勝而回。”

曹仁這一番英勇表現,大漲曹軍士氣,贏得了“將軍真天人也”的評論(這句話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送給了關羽),也令周瑜倍感江陵攻堅的艱辛困難。為了鼓舞士氣,江東軍的主將周瑜也親自跨馬上陣,帶領將士衝鋒陷陣。可惜周郎運氣不佳,被一支流失射中右臂。

“哎呀!”

江東真是流年不利,周瑜翻身落馬,傷勢不輕。本來想鼓舞士氣,現在反而鼓舞了敵人的士氣。曹仁聽說周瑜受傷,帶兵到周瑜軍營前大肆招搖嘲笑:“曹征南問候周都督安康否?”

周瑜大怒,強撐著病體披掛上馬,激勵將士,與曹仁對壘。曹仁以為周瑜真的無礙,很失望地回城。雙方繼續僵持,直至建安十四年夏秋之際,這場苦戰才終於分出勝負。

第三階段:攻陷江陵

建安十四年夏秋之際,曹操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他被孫權的東線攻勢誤導,派出援軍前往合肥。甚至在當年秋天親自去了一趟合肥,部署防禦基地建設。

曹操對東線重視的同時是對西線的放棄,堅持了整整一年的曹仁終於堅持不下去了,他的部隊陣亡太過慘重,又得不到曹操的增援,隻能放棄江陵,向北突圍。周瑜在苦戰一年之後,也終於可以收獲勝利果實,大張旗鼓地進入江陵城。

為了獎勵這次攻堅戰的勝利,孫權提拔周瑜兼任南郡太守,程普兼任江夏太守,呂蒙也當上了潯陽縣令。周瑜雖然升官,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正當他與曹仁苦苦相持之時,本應該配合周瑜作戰的劉備悄悄地南下,輕鬆愜意地收割了赤壁大戰的勝利果實,將荊州南部的四個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全部納入自己囊中。

這個結果太傷周郎了,江東將士辛辛苦苦、累死累活,又是放火燒船又是衝鋒陷陣,最後隻得了一個郡(南郡,首府在江陵),劉備這個滑頭卻輕而易舉地得了四個郡!

周瑜好糾結,這一糾結,他的箭傷又發作了。

取四郡劉備很輕鬆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虛構了關羽大戰長沙的情節,說得很是熱鬧,然而史冊之上卻告訴我們:荊南四郡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都是望風而降。

劉備之所以能輕鬆拿下荊南四郡,首先應該感謝周瑜,因為正是周瑜在江陵戰場拖住了曹軍主力,劉備才得以從容不迫地南下攻掠四郡。劉備其次要感謝的人是劉琦,由於劉備推舉劉琦為荊州刺史,打出劉表長子的旗號,給荊州人造成了“劉備厚道仗義、為劉表之子撐腰收複故土”的美好印象。金旋、韓玄、趙範、劉度這些人都是劉表的舊部,劉琦這張牌,太有用了。

但是劉備很對不起周瑜,他本該配合周瑜攻打江陵,但是為了搶地盤,他溜號了。劉備更對不起劉琦,一年之後,劉琦莫名其妙地死了,據說是病故,享年不足三十歲。此時劉琦的弟弟劉琮,正在許縣朝廷做官,他曆任青州刺史、諫議大夫,得以善終。劉表的這兩個兒子,才能資質都一般,不過在識人方麵,特別是對劉備這個人,看來還是劉琮更看得透徹些。劉琦太輕信、依賴劉備,終於付出了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