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私人禮儀(4)(1 / 2)

開始時作為私人儀式出現的做法(例如 ,雍正皇帝“打破常規”把自己的生母安排在地位更高的皇後之前 ),到清末變成了對近一些的男性祖先的公開的、標準化的紀念儀式。1871年的《大清實錄》記載 ,同治皇帝在父親和祖父的生日時 “前往奉先殿和壽皇殿祭拜 ”,但他沒有紀念過更遠一些的祖先的生日。《大清實錄》沒有記載生日那天在內廷舉行的其他紀念活動。公開儀式結束後 ,同治皇帝前往乾清宮東暖閣 ,在文宗的畫像前上香 ,畫像前一直擺著 20樣特殊的祭品。這些生日紀念儀式不僅在畫像和牌位前舉行 ,而且在佛塔或遺物盒前舉行 ,例如 ,光緒皇帝在弘曆生母孝聖太後的 “金發塔 ”前上香紀念她的生日。這個 “金發塔 ” (現為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品 )是仿照佛教聖山 ———須彌山的形狀用線金製作的 ,上麵刻有吉祥的符號和詞句。塔中有一尊金製的阿彌陀佛 ,以及盛放弘曆生母頭發的金匣。這個發塔是 1777年孝聖太後逝世後不久用她的金器和金印製作的 ,被供奉在壽康宮的佛堂裏。

“遺念 ”包括死者穿過的衣服和其他私人物品。雖然其中一些物品在葬禮上被燒掉了 ,但按照慣例 ,親朋好友和仆人會得到部分 “遺念 ”,還有一部分可能會被保存在皇宮。考古顯示 ,努爾哈赤高曾祖父 (愛新覺羅氏的始祖 )墳墓中保存著 “遺念 ”,這是 1658年把他的屍骨遷葬到新墳墓時發現的。這表明 ,保存 “遺念 ”的風俗可能在滿族的祖先女真人中就已存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 “遺念 ”毫無疑問是保存在地麵上 ,迄今尚存於盛京的廟裏。

1909年光緒皇帝私人物品的分配清單 ,使我們可以看到哪些人得到了 “遺念 ”。到 1909年,得到皇帝 “遺念 ”的人已不僅僅是親屬和仆人 ,重要的漢族大臣亦名列其中。共有 56名男性和 3名女性得到了 “遺念 ”:女性是隆裕皇太後、同治皇帝的遺孀瑾貴妃、恭親王的長女榮壽格格 (她是被慈禧太後召進皇宮的)。在男性名單上 ,為首者是新皇帝 ,他得到了一頂帽子、一件袍服和一件馬褂。多數男性 (包括袁世凱、徐世昌等著名大臣 )得到的是帽子、龍袍和馬褂。每個王府都有一個特殊的殿堂 ,稱為 遺(“) 念殿”,皇帝的遺物就保存在此殿。

皇帝的私人用品並不是全部被燒掉或分配掉 ,剩下的一部分保存在皇宮裏。1756年的一份登記康熙和雍正皇帝 “遺念 ”的清單上 ,羅列的物品有宮帽、帽飾、朝袍、龍袍、褂、腰帶及飾物、項鏈、念珠、襪子和鞋。估計這些物品是分配剩下的。皇帝的某些私人用品可能會受到祭拜。1867年7月25日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四日 )的一道上諭要求將下述物品裝進一隻紅色檀香木匣中 :道光皇帝的白玉帶扣 (形狀為 “福”字和 “壽”字)、鑲嵌珍珠的純金帽飾、一尊鑲嵌珍珠的金佛 ,鹹豐皇帝的兩個發辮、一隻鑲嵌珍珠的金龍、宮廷畫師丁觀鵬畫的一幅畫和一隻朱筆。盛放兩位皇帝的這些 “遺念 ”的檀香木匣被移放到養心殿東佛堂的一個壁龕中 ,成為祭拜對象。這可能就是慈禧太後在丈夫的忌日祭拜的 “遺念龕 ”。

生日和忌日都要在私人祭祀場所念經。除了在葬禮上念經外 ,在先皇生日的紀念儀式上也念經。鹹豐皇帝活著時在中正殿和弘仁寺舉行的為期 3天的念經活動 ,在他薨逝以後變成了 7名喇嘛在慈寧宮每月一次的例行公事。在他入葬之前 ,每逢忌日也誦經 7日。在嘉慶皇帝第一位皇後的忌日 ,太監喇嘛在毓慶宮念經。鹹豐年間孝全皇後的畫像被掛在鍾粹宮 ,每逢她的生日和忌日 ,都有太監喇嘛前來念經。1845年之前 ,宮裏的這些誦經活動的祭拜對象顯然超出新近死亡的祖先的範圍。1845年,生日和忌日的誦經活動被削減 ,這也許是緊縮開支的一項措施。然而 ,到了 19世紀末 ,甚至康熙皇帝最敬愛的祖母孝莊太後的誦經祭禮也被從宮廷的私人祭祀計劃表上劃掉了。

陵製

清朝皇帝和皇後都被埋葬在精心建造的地宮裏 ,地宮是陵墓的組成部分 ,陵墓還有 “神路 ”、碑亭和模仿紫禁城正殿 ———太和殿而建的祭祀大殿等部分。順治皇帝以前的皇陵都在滿洲老家 ,後來的皇帝分別葬於北京東北方和西南方的東陵和西陵。在這些皇陵和明朝皇帝陵前的祭祀儀式是國家級祭禮的重要組成部分 ,哥羅特和其他人的研究論著都對此做了論述。不過 ,在本節我們將集中探討其他皇室成員的葬禮。

皇室成員的陵墓是按照非常詳細的節約條例修建的 ,這些條例規定了墳墓、用於祭祀的大殿、聖德神功碑和漢族皇陵固有的其他一些設施的規模和大小。死者的級別不同 ,墳墓的名稱也不同。隻有皇帝或皇後的墳墓可稱為 “陵”(皇陵 ),其他妃嬪的墳墓稱為 “園寢 ”(滿語為 “妃衙門 ”)。當墓主還活著時 ,墓地有一個委婉的名稱 :皇帝的陵稱為 “萬年吉地 ”,王公或公主的墓稱為 “福地 ”。王公或公主的墳墓通常不歸內務府管 ,也被稱為 園(“) 寢”,雖然口頭語都稱之為 “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