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皇陵的主要目的在於凸顯皇帝獨一無二的尊貴地位的話,那麼皇陵周圍諸兄弟的墓葬就體現了同樣是滿族帝王文化重要特征的兄弟情誼。在17世紀 50年代 ,皇帝允許皇嬸、皇叔和功勳卓著的高級大臣埋葬在永陵、福陵和昭陵周圍。17世紀末啟用東陵後 ,康熙皇帝準許把弟弟隆禧 (死於 1679年)的墓建在東陵圍牆之外。最終順治和康熙皇帝的 6個兒子埋葬於此 ,此處遂被稱為 “王爺陵 ”。胤禛在西陵以南為弟弟允祐劃了一塊麵積達 100畝的墓地 ,他的另外 4個兄弟 (包括他最喜歡的允祥 )也葬在西陵的圍牆之外。
一般來說 ,王公得操辦自家的喪事。不過 ,皇帝可以讓這件事有例外。1794年,弘曆最鍾愛的皇孫綿億的福晉去世了 ,當弘曆接到安排葬禮的奏報後 ,就委派內務府官員伊齡阿前去協助綿億的管家在綿億養父的墳墓附近找一塊 “便宜 ”墓地 ,費用全由弘曆支付。不過 ,大多數王公的墳墓都散布在 “京都周圍的大平原上 ”。
一般情況下皇帝與皇後合葬在一起 ,偶爾也有妃嬪合葬的。自康熙朝以降 ,皇帝被埋葬後 ,地宮就不再打開了。先於皇帝而逝的皇後最終會入葬地宮 ,但比皇帝活得長的皇後都被埋葬在帝陵附近的單獨的陵中。唯一的例外是福臨的母親 ,她的孫子康熙皇帝遵從了她的願望 ,把她葬在離子孫後代近的地方而不是盛京。作為位於盛京的昭陵的附屬陵 ,昭西陵實際上坐落在東陵圍牆外、順治皇帝的孝陵之南。起初這塊地方被劃為這位皇太後靈柩的暫厝地 ,昭西陵直到 1724年才建成。
乾隆皇帝的生母 (被兒子尊封為太後 )逝世於 1777年 ,比丈夫活得時間長。她的靈柩被單獨埋葬在兒子為她修造的泰東陵。與她的情況相似的有嘉慶皇帝的第二位皇後 (比丈夫多活了 30年 )以及鹹豐皇帝的遺孀慈安和慈禧。有兩位皇後被拒絕葬在丈夫身邊。乾隆皇帝降旨按貴妃規格埋葬他的第二位皇後 ,以此表達對她的不滿。雖然鹹豐皇帝把養母 (道光皇帝遺孀)尊封為太後 ,但當她去世以後 ,他還是被迫 “遵從 ”父親原來給她定的級別 ,把她埋葬到附屬於慕陵的妃子墓 ,而不是單獨的一個 “陵 ”。與此相反 ,在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的陵墓中,埋葬著幾位先於丈夫而逝的皇貴妃。
在康熙年間 ,皇後的靈柩不必等到皇帝薨逝後再一同入葬。康熙皇帝的景陵是他的第一位皇後去世後開始修建的。景陵始建於1676年,建成於 1681年。到此時 ,康熙的第二位皇後也去世了。她們兩人的靈柩暫存於京城以北的鞏華 ,景陵建成後得以入葬。此後 ,景陵曾於 1689年、1700年和 1723年被打開 ,以埋葬他的第三位和第四位皇後、康熙皇帝 ,以及他的一位皇貴妃。雍正皇帝的泰陵始建於 1730年,直到 1737年雍正皇帝逝世兩年後才建成。雍正皇帝的第一位皇後和他最喜歡的一位皇貴妃 (分別於 1731年和 1725年去世 )的靈柩 ,也在 1737年從廟裏的暫厝地移出來 ,與他一同入葬泰陵。
級別低一些的妃嬪如何呢 ?在第四章中 ,我們曾談及有些妃嬪因充當皇子的養母而得到晉升。康熙皇帝的兩位皇貴妃在乾隆皇帝入宮與祖母生活在一起時曾照顧過他 ,他特為她們二人修造墳墓以作報答。1681年以後 ,共有 48位妃嬪入葬附屬於景陵的一個墳墓中。附屬於東陵和西陵的 “妃園寢 ”是按照 17世紀末的先例建造的 ,用以埋葬未與皇帝合葬於地宮的所有妃嬪。
也許最不受重視的是孩子的埋葬問題。他們的父親很少為他們單獨修墳建墓。有些嬰兒被埋葬在母親身邊 ,8歲時夭折的康熙皇帝的十八皇子允祄就是這樣。胤禛的皇長子 (死於 1704年)和八皇子 (死於 1728年)被埋葬後沒有建墳 ,他們的兄弟弘曆登基後才按照親王的規格重新安葬了他們。弘曆的皇後所生的大兒子永璉有自己的墳墓 ,因為他死後被追封為皇太子。她的二兒子永琮2歲時夭折 ,被葬到哥哥的墳中。弘曆的九、十、十三、十四和十六皇子都是早年夭折 ,也被葬在永璉的墳中 ,現在這個墳墓已成為廢墟。與此相似 ,嘉慶皇帝的女兒也埋葬在西陵附近的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