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4章 秦漢人的交通心理與交通習尚(八)(2 / 2)

傳說中多見道行遇鬼的故事。《風俗通義·怪神》:“昔晉文公出獵,見大蛇,高如堤,其長竟路。”於是以為“見妖”而請廟自責修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盧生說始皇曰:“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於是秦始皇“乃令鹹陽之旁二百裏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可見雖貴為天子,對行道惡鬼也不敢不忌避。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詰”題下可見:

鬼恒從男女,見它人而去,是神蟲偽為

人,以良劍刺其頸,則不來矣。(三四背貳~三五背貳)

鬼恒從人遊,不可以辭,取女筆以拓之,則不來矣。(四六背貳)

鬼恒逆人,入人宮,是遊鬼,以廣灌為以燔之,則不來矣。(五○背貳)

人行而鬼當道以立,解發奮以過之,則已矣。(四六背叁)

都說出行遇鬼的應對方式。《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用齊人少翁言,“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司馬貞《索隱》:“樂產雲:‘謂畫青車以甲乙,畫赤車丙丁,畫玄車壬癸,畫白車庚辛,畫黃車戊己。將有水事則乘黃車,故下雲駕車辟惡鬼是也。”“勝日”,《漢書·郊祀誌上》顏師古注引服虔曰:“甲乙五行相克之日。”《潛夫論·卜列》:“欲使人而避鬼,是即道路不可行。”看來在當時人的意識中,行道之鬼是最為集中而絕對無法完全避除的。

從某些令人已難以理解的神秘主義觀念出發,當時還曾形成若幹特殊的交通禁忌。《史記·秦本紀》:“(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張守節《正義》:“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雲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秦德公二年(前676),“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門”。於城門以狗禦蠱,暗示儀式內容與交通有關。這種形式在一些民族調查資料中也有發現。參見王子今:《秦德公“磔狗邑四門”宗教文化意義試說》,載《中國文化》總12期。《後漢書·和帝紀》:漢和帝永元六年(94)“六月己酉,初令伏閉盡日”。李賢注引《漢官舊儀》:“伏日萬鬼行,故盡日閉,不幹它事。”又如漢章帝元和二年(85)“冬十一月壬辰,日南至,初閉關梁”李賢注:“《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元和三年春二月乙醜,“敕侍禦史、司空曰:‘方春,所過無得有所伐殺。車可以引避,引避之;馬可輟解,輟解之。’”(《後漢書·章帝紀》)所謂“伏”、“閉”、“引避”、“輟解”,都是交通禁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