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祀行與祖道
先秦時期已初步形成,秦漢時期在人們精神世界中進一步凝定化,其覆蓋社會層麵亦更為廣闊的行神或道路神崇拜,對於當時交通的發展也形成了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
據《禮記·祭法》,王及諸侯有“國行”之祭,大夫、士有“行”之祭。《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其祀行”。鄭玄注:“冬陰盛寒於水,祀之於行,從辟除之類也。”《儀禮·聘禮》:“又釋幣於行。”鄭玄注:“告將行也,行者之先其古人之名未聞。天子、諸侯有常祀,在冬。大夫三祀:曰‘門’,曰‘行’,曰‘厲’。”“今時民春秋祭祀有行神,古之遺禮乎。”《淮南子·時則》:孟冬之月,“其祀井”。高誘注:“‘井’,或作‘行’。行,門內地。冬守在內,故祀也。”《禮記·月令》:是月也,“壞城郭,戒門閶,修鍵閉,慎管籥,固封疆,備邊境,完要塞,謹關梁,塞徯徑”。《淮南子·時則》作:“禁外徙,閉門閭,大搜客。”(高誘注:“《傳》曰:‘禁舊客,為露情也。有新客,搜出之,為觀釁也。’門,城門也。閭,裏門也。嚴閉之,守備也。”)又“修城郭,警門閭,修楗閉,慎管籥,固封璽,修邊境,完要塞,絕蹊徑”。祀行之月禁絕交通,也是值得重視的禮俗。孔穎達疏:“此謂平地道路之神。”“至於出城,又有祭,祭山川之神,喻無險難也。”《管子·小問》說,齊桓公北伐孤竹,曾路遇“登山之神”。《說苑·辨物》亦記載此事,而作“知道之神”。《說文·車部》:
,出將有事於道,必先告其神。立壇四通,尌茅以依神為。既祭祀,轢牲而行為範。
段玉裁注:“山行之神主曰,因之山行曰。”《詩·大雅·生民》:“取蕭祭脂,取羝以。”毛亨傳:“,道祭也。”鄭玄箋:“取蕭草與祭牲之脂,爇之於行神之位,馨香既聞,取羝羊之體以祭神。”《儀禮·聘禮》:“出祖釋,祭酒脯,乃飲酒於其側。”鄭玄注:“行出國門,止陳車騎,釋酒脯之,奠於,為行始也。”,“謂祭道路之神。”“道路以險阻為難,是以委土為山,或伏牲其上,使者為,祭酒脯祈告也。卿大夫處者於是餞之,飲酒於其側,禮畢,乘車轢之而遂行。”《周禮·夏官司馬·大馭》:“大馭掌馭玉路以祀,及犯,王自左馭,馭下祝,登受轡,犯,遂驅之。”鄭玄注;“行山曰,犯之者封土為山象,以菩芻棘柏為神主,既祭之,以車轢之而去,喻無險難也。”可見“行神”有“登山之神”、“山行之神”、“山川之神”、“道路之神”、“知道之神”、“平地道路之神”種種,祭祀形式也有一定的區別。《禮記·曾子問》孔穎達疏:“《詩》雲‘取羝以’,謂諸侯也。卿大夫以酒脯。既行,祭竟,禦者以酒祭車軾前及車左右轂末。故《周禮·大馭》雲:‘及犯,王自左馭,馭下祝,登受轡,犯,遂驅之。’又雲:‘及祭,酌仆,仆左執轡,右祭兩軹,祭,乃飲。’軹即轂末,所謂車軾前是也。其祭宮內行神之及城外祖祭之,其製不殊。崔氏雲:‘宮內之,祭古之行神;城外之跋,祭山川與道路之神。’義或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