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8章 初版後記(1 / 1)

當我作為西北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77級學生,剛剛步入社會科學研究之門時,已開始注意中國交通史研究的若幹課題。自1982年初起,在林劍鳴教授指導下以秦漢史為研究方向攻讀碩士學位,確定學位論文題目為《論秦漢陸路運輸》。論文寫作、修改直至通過答辯,又得到陝西師範大學史念海教授,西北大學張豈之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李學勤研究員、田昌五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方詩銘研究員、劉修明研究員的指教。為取得第一手資料,在陳直提倡的重視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結合的學術原則指導下,我曾隻身騎自行車越秦嶺循丹江進行古武關道實地考古調查。畢業之後,仍以相當多的精力從事秦漢交通史的研究,又曾對子午道、駱道、直道等古代道路遺跡進行數次考古勘察。在進行這一工作時,西北大學周蘇平博士,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焦南峰副研究員,陝西省文物保護技術中心張在明副研究員、秦建明副研究員曾與我共同經曆艱難險阻。他們的熱誠幫助,是我永遠難以忘懷的。在古道路遺跡實地勘察過程中,西北大學李之勤教授、李健超教授曾經提出過指導性的意見。

本書初稿於1992年3月完成。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林甘泉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劉景錄教授審讀了書稿,提出了重要的意見。改定的二稿雖然可以看做在諸多師友指導幫助下數年研究工作的初步總結,然而因學力之淺薄,疏誤在所難免。江陵張家山漢簡、敦煌懸泉置漢簡等重要資料未得利用,亦是一大憾事。今後如果條件允許,或當仍以部分精力繼續秦漢交通史研究。因而如若能夠得到讀者對於本書的批評,則筆者以為幸甚。

本課題研究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青年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本書出版得到中共中央黨校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

除了對本課題研究予以指導、支持和幫助的師長和學友之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的同誌們為本書出版付出了大量勞動,克服了插圖製版及僻字排校等諸多繁難,謹此亦一並致謝。

王子今

1993年7月

於北京大有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