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是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舉行的該組織十七屆會議上通過,並在條約內規定,在教科文組織內成立“世界遺產委員會”。1985年11月22日,我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決定批準這個公約,成為締約國。1987年12月中旬,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的第11屆全體會議上,正式批準我國泰山風景名勝區、長城、故宮、敦煌石窟、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坑)和北京猿人遺址六項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清單”。這是我國第一批世界遺產地,其中已含有中國園林和中國皇家園林的元素。泰山風景名勝區屬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在我國向來視為風景名勝園林;而故宮紫禁城內,含納有禦花園、乾隆花園、慈寧宮花園等多處應屬皇家園林的宮中之園;秦始皇陵也可視為皇家的陵園。但以皇家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一個項目應是1994年12月17日通過的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四年以後,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作為北京皇家園林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實,現存的中國皇家園林都具備世界遺產的潛質,都具有申報和成為世界遺產地的條件。以北京的北海為例。1992年,數十位國內知名的曆史、文物、園林、文化、旅遊專家就將其評定為“世界上建園最早的皇城禦園”,成為當時北京旅遊“十大世界之最”之一。
說它建園最早,是因為它最早的記載見於金大定六年(1166)。2006年北海慶祝建園840周年時,筆者應邀寫了一首七言詩作為祝賀:
《北海八百四十周年園慶》
十四甲子溯淵源
喜逢丙戌煥地天
皇城囿領世界最
瓊島景著紫垣前
銅盤承露凝太液
白塔堆雲矚大千
碧波紅蓮擁積翠
蕩歌雙槳譜新篇
這詩的前兩句是說,北海840年的建園史,正是經曆了十四個六十年一甲子,金大定六年為幹支紀年的丙戌年,而2006年也正是此後的第十四個丙戌年。頷聯兩句,突出了它在世界園囿史上的地位,又標示了瓊島作為著名燕京八景之一“瓊島春陰”的形成,要早於故宮紫禁城開始營建兩個半世紀。頸聯的上句是指北海“仙人銅盤承露”和“太液池”均承襲了漢代建章宮的景物,下句指瓊華島上的白塔和山前的堆雲牌樓是至今北海的標誌景觀和登覽所在。末兩句,指北海曆史上向以荷花稱盛,積翠、堆雲牌樓分列於永安橋兩端,“積翠”在南,“堆雲”在北,正對瓊華島,荷花盛開時,水陸景觀相接應,蔚為大觀。“蕩歌雙槳譜新篇”是傳唱不衰,《祖國的花朵》兒童電影插曲,最早回蕩的旋律就在北海水麵上,用以概括北海作為城市公園開放的現代價值觀。
詩,畢竟是詩,北海的曆史藝術價值不是一首拙作所能概括得了的。
作為中國的皇家園林,北海並非曆史最久的一座,但北海在中國皇家園林曆史發展過程中,卻起到過難得的鏈接作用。這要從宋代徽宗趙佶在汴梁(開封)所建造的艮嶽說起。艮嶽的營構和曆史上著名的花石綱故事緊緊相連,曾是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一個導火線,但是艮嶽的毀壞不是農民起義軍所為,而是毀於靖康二年(1127)金人犯闕,攻陷汴梁擄走宋帝趙桓、太上皇趙佶之時。艮嶽的奇峰異石,後來被金人運到了燕京的瓊華島。至今瓊華島上,仍有可以被指認的艮嶽山石遺物。清代乾隆在題寫北海景物的詩文中,也多次提到過這段史實,在禦製永安寺悅心殿的詩作中,就有“艮嶽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跡感懷多”和“摩挲艮嶽峰頭石,千古興亡一覽中”的句子。查《宋史·欽宗紀》所載,金人攻陷開封之後,確曾將皇室內府所藏鹵簿、車輅等珍寶文物擄掠一空,作為戰利品運往燕京,其中並未提到艮嶽山石。艮嶽石被運到瓊華島雖無確切年代可考,但清朝初年,康熙時的翰林院學士高士奇在《金鼇退食筆記》中,引用前人的記載說:“茲山實遼、金、元遊晏之地,明時殿亭皆元之舊名,其所疊石,巉嚴森聳,金元故物也。或雲,北宋艮嶽之石,金人載此石自汴至燕,每石一,準糧若幹,俗呼為‘折糧石’。”反倒保存了遷運過程中,核算開銷的細節。高士奇於康熙十六年(1677)賜居北海之西七載,每天早晚騎馬過金鼇玉蝀橋上下班,見聞應該是可信的。
北海中的艮嶽石,貯存了北宋皇家園林的一息命脈,在唐宋以前的皇家園林實物極為罕見的情況下,顯得更加珍貴。何況它們裝點在後世的皇家園林之中,成為填補和書寫這段宋金之際苑囿曆史的實物見證。不可忽略的是,金人在劫運宋代寶物的同時,還俘走了大批供奉內廷的技藝工匠,其中或許就有參加過艮嶽營造的匠師。麵對艮嶽石,乾隆皇帝隻是得出“千古興亡”與“感懷多”的歎息。其實,對照至今尚能讀到的宋徽宗禦製《艮嶽記》和相關曆史記載,追尋瓊島疊山藝術風貌的形成和變遷,對評價北海的造園藝術和研究中國園林史,艮嶽石或能給我們留下極其豐富的想象和推演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