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具有世界遺產潛質的皇家園林(2 / 2)

北海瓊島的曆史價值還表現在千年以來,北京城市規模形成和發展中的特殊位置作用。

北京在千年以前,曾是契丹族政權遼代的陪都南京,又稱燕京,是沿用唐代幽州舊城營繕建置。遼末,崛起於鬆花江的女真族建立政權,金在滅遼過程中,攻占燕京,並在燕京城垣的基礎上營建金中都。遼南京,金中都的城址,約踞現在北京市城區的西南隅,那時的北海瓊島,是南京和中都城的東北方向的郊外,遼、金皇室在此均有活動的傳聞和記載。金大定六年(1166)世宗完顏雍在此營建大寧宮,是為今北海有確切記載之始。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大寧宮更名壽安宮,明昌二年(1191)壽安宮更名萬寧宮,是金代帝後遊幸和處理朝政的一處殿堂羅列,頗為壯觀的離宮。

金貞祐二年(1214),金宣宗完顏珣為避北方蒙古鋒芒,決定遷都開封,命定國公完顏承暉留守中都。第二年,1215年四月,蒙古鐵騎攻克萬寧宮,五月攻陷中都城,宮室為亂軍所焚,完顏承暉自殺。金朝結束在中都的統治,蒙古占領者改金中都為燕京。就在這一年的八月,成吉思汗的孫子、元大都的締造者、元世祖忽必烈誕生。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於征服西夏取勝之後的軍旅中,臨終留下聯宋滅金的方略。此後,蒙古經過太宗、定宗、憲宗幾代大汗的征伐和汗位的爭奪。1260年三月,年過不惑的忽必烈在開平(蒙古上都)廢選汗舊製,即皇帝位,設燕京宣慰使,決定將自窩闊台(元太宗)以來的蒙古首都自和林南遷。忽必烈自和林移駕燕京,駐蹕萬寧宮,即北海瓊島。第二年修燕京舊城及瓊華島。1264年,又重修瓊華島,在原廢基址上建廣寒殿,這年十月,忽必烈在瓊華島會見高麗國國王。1265年十二月,我們至今尚能欣賞到的陳列在北海團城玉甕亭中的“瀆山大玉海”雕造完成,忽必烈下令置於瓊華島廣寒殿中。1266年四月,另一件更具皇權象征意義的“五山珍禦榻”造成,置於瓊華島廣寒殿,可見瓊華島在當時最高統治者政治活動中的地位。

1267年,忽必烈決定放棄燕京舊城,另建新城。新城選址以周邊具有大麵積湖泊的瓊華島為中心,利於漕運。1271年,瓊華島賜名萬歲山。這一年十一月,建國號元,第二年二月,改中都為大都。自此,元大都開創了北京作為中央統一政權首都的曆史。

下麵引述一段元末陶宗儀的《輟耕錄》中對元大都形勝的描述:

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城京師,以為天下本。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南麵,枕居庸,奠朔方,峙萬歲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縈畿帶甸,負山引河,壯哉帝居,擇此天府。

這段文字,恰如一個氣勢宏偉的山河地形沙盤,標示出萬歲山太液池(即北海瓊華島)在元大都城池中的核心地位。

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的帝都,存在自鹹陽、長安、洛陽、開封漸次東移的現象,北海瓊華島成為自元大都以來北京作為京都的城市原生點,也確立了至今北京城市規劃仍以保護和沿襲發展的特殊地位,在北京古都風貌的展現中,顯得尤為突出。這一點隻要站立在車水馬龍的北海大橋上,稍加體會,便能感受到,現代生活與古代北京沒有時空界隔的融合。現代北京的飛躍和古代文明的交彙,正反映了國際城市所應具有的厚重的文化底蘊與勃勃生機。

北海瓊華島,既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皇家園林,也是北京最早的皇家園林實物。不言而喻,它對北京明清皇家園林的興建,曾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而且,它自身也曾是明清皇家園林增飾、刪改、疊加的一座皇城禦苑,有著近千年滄桑變化的可讀性和可辨識性,北海的價值,始終伴隨著北京由封建帝都走向現代世界城市的步履。它的價值觀,可以用以下的四句話加以概括:

天賦的原生性,文化的彙聚性,生態的覆蓋性和城市的功能性。

鑒於北海所擁有的無可比擬的曆史藝術和文化價值,特別是由一座離宮別苑為內核擴展而成的千年都市,曾有過的幾代輝煌,這種現象,在人類文明史上,是罕見的。記得在頤和園申報世界遺產的過程中,專家學者在論證申報文本時,特別在項目提名時,在《頤和園》名稱前,冠以“北京的皇家園林”定語,為北海瓊華島和北京其他的皇家園林,預留了項目擴充的申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