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姿百態的古代橋梁--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19世紀(2 / 2)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讚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橋”。

盧溝橋是在金代建造的,全長265米,寬約8米。橋下有11個橋拱,像一條長龍橫跨河上,十分壯觀。最奇特的是橋兩邊石欄上雕的近500個石獅子,大小不一,栩栩如生,神態各異,數不勝數。它們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雙目凝神;有的側身轉頭,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愛撫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什麼;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天下名橋各擅其長,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此外,需要提到的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所畫的汴梁虹橋。這座橋是單跨木構拱橋,是那一時期木拱橋的代表作。它建於北宋,用木梁接成拱,不用支柱,既易架設又便於通航。虹橋的跨徑近25米,弧高5米,橋寬約8米。它的結構是一種以木構件縱橫相架所形成的穩定的木拱結構。這是一種當時特有的新型結構,即“虹梁結構”。橋的整體造型輕盈美觀,就像一條長虹飛越河上。這種長跨徑木橋建築是橋梁建築中的傑作,在世界橋梁史上也是罕見的。

我國古代的拱橋種類繁多。從造型上看,有駝峰突起的陡拱,有宛如皎月的坦拱,有玉帶浮水的平坦的纖道多孔拱橋,也有長虹臥波、形成自然縱坡的長拱橋。孔數上有多孔和單孔,多孔以奇數為多,偶數較少。徐州的景國橋多達104孔。多跨拱橋又有連續拱和固端拱兩種,前者隻見於江南水鄉,後者散見於華北、西南、華中和華東等地。拱橋按築料可分為石拱、木拱、磚拱、竹拱和磚石混合拱等。

索橋,即吊橋、懸索橋,首創於我國。貴州的盤江橋、四川的瀘定橋、雲南的霽虹橋在國際橋梁史上都負有盛名。這些地方穀深水急,根本無法築墩建橋,所以古代勞動人民就發明了以竹、藤和鐵繩等作索為橋的辦法。

古書把索橋稱為笮橋、繩橋,並分為獨索和多索兩大類。獨索橋又叫溜索橋。據古書記載,溜索橋兩岸立柱,以竹繩橫索,索上穿有木筒,筒下有繩。人們過河時將繩子捆在身上,扶住木筒,溜索而渡。多索橋則有並列的幾根纜索,上鋪木板橋麵,有的兩邊懸索作欄杆,有的不設欄杆。

在眾多的古代索橋中,四川都江堰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傑出代表,而淩駕於大渡河的瀘定橋,則是鐵索橋中的佼佼者。珠浦橋長320米,上有粗如碗口的10根竹纜為橋麵,下有木排架8座及石墩1座,有9個橋孔,最大的跨度達61米。

這些古代橋梁千姿百態,有的到現在還在發揮作用。它們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的驕傲。

科海拾貝

除了梁橋、拱橋和索橋外,還有一種浮橋。在橋梁史上,浮橋屬於從船隻到正式橋梁的過渡形式,多為臨時性結構物,時過即拆。宋朝初年修建的長江大浮橋,是我國古代最大的浮橋。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為了統一全國,派大將曹彬、潘美等率兵攻打南唐時,就在南唐國都金陵之西的長江江麵上,用數千艘大船接連兩岸,修建成一座大浮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