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銀河”億次計算機--公元1983年(1 / 1)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由於沒有高性能計算機,勘探的石油礦藏數據和資料不得不送到國外去進行計算處理,不僅費用昂貴,而且所有數據都不能保密。

“中國要搞四個現代化,不能沒有巨型機!”1978年,在中央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上,鄧小平同誌的發言擲地有聲。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我國決定自主研製巨型機,以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大型科學計算問題。小平同誌鄭重地將這一重任交給了當時的國防科委,並提出由國防科大承擔研製任務。

當時任國防科大計算機研究所所長的慈雲桂聽到這一消息,連聲說:“好,就等著這一天呀!”他當即立下軍令狀:每秒1億次一次不少,6年時間一天也不會拖,預算經費一分也不超。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技術落後,西方國家對我們一直實行技術封鎖。國防科大雖然是國內研製計算機最早的單位,但是此前為遠望號測量船研製的“151”機,運算速度也隻有每秒100萬次,現在要研製每秒運算1億次的巨型機,意味著運算速度要提高100倍,其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當時,這個僅有200多人的研究所,工作人員也都很年輕,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技術人員寥寥無幾。但這些年輕人卻不怕困難,充分發揚自力更生、頑強奮鬥的精神,依靠各地20多個單位的支援協作,隻用了5年時間,就完成了“銀河”巨型機的研製工作。他們充分利用了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設計出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主流巨型機兼容的中國億次巨型機總體方案。研製過程中,研究所組織精兵強將攻關,在對新技術、新工藝、新理論的探索中,使“銀河”億次巨型機比國際主流巨型機在十個方麵有了創造性的發展,填補了國內巨型計算機的空白,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研製巨型計算機技術能力的國家之一。

1983年5月,國務院電子計算機與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組織全國29個單位的95名計算機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成立“銀河計算機國家技術鑒定組”,並分成7個小組對“銀河”機進行全麵、嚴格的技術考核。結果表明:26道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科學研究方麵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正確性考題,先後計算3遍,數據完全相同,結果正確,精度符合要求;在單道操作係統或多道操作係統控製下,全係統和主機穩定可靠;硬件係統向量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億次以上,軟件係統內容豐富、功能較強、使用方便、性能先進。

創新無止境。此後,國防科大又陸續研製出“銀河II”、“銀河III”等係列巨型計算機,一步步將我國巨型機技術推向國際前沿。一台台巨型計算機,就像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星辰,閃耀在世界信息技術領域的天空中。

“銀河”係列巨型機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它的問世既意味著我國在科技領域的一次次突破,同時也為許多重要科研領域提供了技術支持,被廣泛應用到天氣預報、航空航天、海洋環境、油氣勘探、信息安全等國防和國民經濟眾多關鍵領域。

科海拾貝

2009年,我國首台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係統--“天河一號”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成功。有關專家認為,“天河一號”的誕生,是我國戰略高技術和大型基礎科技裝備研製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創新成果,實現了我國自主研製超級計算機能力從百萬億次到千萬億次的跨越,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係統的國家。